“十四五”以来,河南省信息通信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以及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持续打造中部算力高地,深化人工智能研究应用,着力推动数实融合,为奋力建设数智强省贡献行业力量。
打造通信枢纽
通信电波连接千山万水
在郑州地铁站便民服务点,群众发现通话质量更稳了、上网速度更快了、地下也有了5G信号;在信阳市淮滨县东乡村,村民拿起手机登录“智慧农业平台”就可以远程操控水肥设备,手机成了“新农具”……这背后都离不开“信息通信力量”。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信息通信业锚定将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这一目标,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不断筑牢夯实数字底座。扎根乡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光耀中原”行动计划,统筹推进5G、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重塑国家“新八纵八横”中“三纵三横”的超低时延骨干光缆网,实施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提升工程,推进中国移动5G核心网华中大区、中国联通5G核心网中部大区中心建设,实现覆盖全省、辐射周边。加快“双万兆”网络建设,5G-A超宽带网络覆盖各省辖市重点场景。截至2025年9月,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24.73万个,建成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及以上端口173.09万个,17个省辖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均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全省4.5万个行政村全部通5G,实现乡镇以上千兆光网全覆盖,千兆以上用户占比达36.6%,实现“乡乡通千兆,村村通5G”。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提升改善政务中心等12类场景7.9万个重点场所的4G/5G网络信号质量,完成全省信号薄弱场所信号覆盖提升,实现省内2100公里以上铁路、30000公里以上公路、14条地铁线路的网络信号连续覆盖,河南省互联网网内平均时延居全国第一,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居全国第三,郑州移动网络质量在全国百城重点区域移动网络质量专项评测(超大/特大组城市)中排名第一。
“我们正在运营的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与百余家单位合作,赋能医疗影像诊断、智慧农业监测等重点场景,规模化算力正在转化为智能升级动能。”河南联通工作人员介绍。此外,河南移动以全国首个“百川并网+九天AI”模式实现算力利用率提升35%;河南电信自研“精准教学大模型”,减少教师70%的评阅工作量。“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信息通信业凝心聚力,致力于打造中部算力高地。实施《河南省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具体行动计划》,推进算力、运力、存力、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行业6个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建设,标准机架总数达到13.5万架,出口总带宽达到73.14T。建设全国首个具备3万卡集群承载能力的单体算力中心,建设400G高速光传输网络,持续完善省辖市内1毫秒、郑洛间3毫秒、省域5毫秒、全国20毫秒的四级算力时延圈。截至2025年9月,全省信息通信业算力总规模达5.18EFLOPS,智能算力规模占比超50%,在全国第一个建成中国算力服务平台(河南),接入算力中心92个,汇聚算力产品300余款,算力规模达到8.6EFLOPS,大幅提升了行业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数实融合
数智力量赋能千行百业
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5G+高标准农田指挥调度平台实现农田数据采集与农情问题智能诊断;在郑州郑煤机智慧园区,“灯塔工厂”融合工业物联网与智能分析,实现产量提升30%,生产周期缩短至9天;在黄淮学院,“校园数字孪生模型”大幅提升教学资源调度效率,入选全国“5G+智慧教育”典型案例;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G智慧急救体系”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上车即入院”;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线上实时直播、石窟元宇宙等服务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在安阳建成全国规模领先的5G-A通感一体化城市低空网络,为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提供了实践路径。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信息通信业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聚焦河南传统产业中煤矿、钢铁、水泥三个重点行业,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步将5G应用复制推广方案覆盖至全省重点产业链群和开发区,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同时,在全国率先开设“河南5G讲堂”,举办“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持续丰富5G规模化应用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和应用,全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15个,建成洛阳等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服务企业超4万家。持续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NB-IoT基站4.42万个,全面实现“物超人”(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数)。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河南联通、河南移动、河南电信牵头制造、种植、教育3个领域省级人工智能行业赋能中心建设,推动通用大模型和行业模型在河南率先落地应用。截至2025年9月,全省复制推广5G应用项目6482个,其中,5G+工业互联网项目1755个,5G应用项目数居全国第一方阵,累计为全省2.1万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带动经济效益提升1292亿元以上。
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邮电”服务千家万户
3000余家营业厅设立适老助残优先办理通道,万余场“智慧助老”公益讲堂、反诈宣传等活动陆续举办,6500万用户开通防骚扰服务,各基础电信企业全部开通老年人“一键直达人工”服务,各服务型、政务类APP全面完成适老助残改造……河南省电信服务领域正在开启“银发友好”新时代。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信息通信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电信服务质量。深化全省行风建设暨纠风工作,开展“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明白办、放心用”活动,推动各级电信企业负责人下基层、进现场,了解用户诉求;组织用户代表对电信资费方案进行专项评价,听取群众对电信服务工作的意见,对资费公示、营销推广、业务办理、告知提醒等环节进行规范,在全省电信资费公示用户评议工作中,各电信企业评议结果均为优秀。建立常态化营商环境监督机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扎实做好全程网办和一网通办,实现网上实办率100%、事项公示率100%、全程网办100%,河南省电信用户满意度连续10年保持“满意”水平。
“基站运转正常,干线光缆未中断,受损线路已完成抢修,公众通信已恢复。”2024年汛期,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等多县受灾严重,全省信息通信业迅速行动,组织当地400余人赶赴现场,周边8个地市应急抢修队伍紧急驰援,全力保障抢险救灾指挥通信畅通。“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信息通信业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横向联动应急管理、气象、交通等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县三级,建立健全防汛应急体系。在装备配备方面,将卫星通信、无线自组网与地面应急设备有机融合,推动应急通信装备接入国家应急通信融合平台,配合省应急管理部门完成无人机空中基站配备工作,为全省易受灾乡镇政府预置卫星电话。目前,全省信息通信业建成53座超级基站,装配空中基站的无人机8架,高通量卫星便携终端(背包站)69部,小型无人机188架,卫星电话近2000部,各类应急通信车137辆,“三断”情况下“空天地”立体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在队伍建设方面,定期组织行业力量针对“三断”场景开展跨地区、跨部门防汛应急通信保障专项演练,2021年,河南省信息通信业创造了灾后两天抢通郑州市主城区通信网络的“郑州速度”和通信核心机房从未中断的“卫辉奇迹”,打造了一支“拿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应急通信保障“铁军”。
筑牢安全屏障
网络安全守护万家灯火
“今年的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活动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已连续多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河南省电信日活动,在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信息通信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强化“大网安”综合能力和体系建设,修订《河南省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订《河南省电信领域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开展行业网络和数据安全治理专项行动,推进“数安护航”专项行动,举办八届“天安杯”网络职业技能竞赛,组建“金卫士百人团”网络安全专业队伍,全面提升行业网络和数据安全应急处置能力。高标准完成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等重要活动网络安全保障任务。创新开展护航新型工业化网络安全专项行动,建设两个国家5G应用安全创新推广中心,发布白皮书、行业标准等权威报告21份,对接新能源汽车等8个重点产业链,为1400余家企业提供安全解决方案。扎实推进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源头治理,强化技术防范,全力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切实守好群众的“钱袋子”。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面向“十五五”,河南信息通信业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遵循“六个坚持”重要原则,立足河南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发扬“严字当头、实干为要、细致出彩、强本铸魂”工作作风,抢抓数字化变革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完善数字基建,加强技术攻关,推动数实融合,持续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加快建设“数字河南”、数智强省,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