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日前,广州南沙迎来一场特殊的签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广”)与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以下简称“暨大港澳”)正式长期合作。这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深度联动,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推动教育合作发展”“共建人才高地”要求的生动落地,更让刚获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的暨大港澳再次彰显了在湾区教育融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打造湾区教育融合标杆
“光荣叠加,使命更重;责任交织,担当愈坚。”签约仪式上,暨大港澳校长赵均宁的话语掷地有声。
“我们办学的核心目标,是让粤港澳子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更让教育成为连接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的重要纽带。”学校理事长邓强光道出了办学初心。
据悉,自2021年建校以来,这所全国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就以“IB+港澳融创课程+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融合课程体系为核心,致力于构建覆盖幼儿园至高中的15年一贯制办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港澳子女在广州“读书难、升学断档”的民生痛点,为港澳人才扎根湾区解除了后顾之忧。该校首创的“IB+港澳融创课程+DSE”课程体系,被国务院评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成为湾区教育融合的标志性成果。
让家国情怀扎根心底
“我们要培养的是坚定的爱国者,是知港爱港、知澳爱澳的湾区建设者,这是学校办学的‘根’与‘魂’。”邓强光介绍办学理念时提到。
暨大港澳能获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不仅因其办学模式的创新,更在于学校始终将家国情怀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爱国爱港爱澳”成为港澳子弟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爱国先爱法”是暨大港澳的独特教育实践。每年学校都会组织粤港澳三地学生开展“宪法与基本法知识竞赛”。“我们不搞机械记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研究、案例分析深化认知。”赵均宁介绍,港籍老师团队会主动牵头组织讨论,让学生们围绕“基本法如何保障香港繁荣稳定”“宪法与港澳发展的关系”等话题深入交流,这种沉浸式学习比单纯说教更有效果。
校园文化活动则让家国情怀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学校举办“诗篇里的月·华章中的国”朗诵活动,学生们将朗诵作品制作成二维码,让“湾区孩子的爱国心”通过网络传遍各地;优秀爱国诗书写作品被悬挂在教学楼前,成为校园里的“红色风景线”;幼小部开展的“广寒宫投壶”“嫦娥奔月”等传统文化游戏,英东校区举办的“Young声唱祖国”合唱比赛,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传统文化浸润与红色教育中,厚植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研学活动则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身触摸大湾区的发展脉搏。高一冯同学曾参与南沙历史遗址探访、岭南文化展馆研学活动,系统了解岭南文化的传承脉络与大湾区的历史变迁:“这些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也看到了大湾区蓬勃的发展活力,对‘港澳与国家同频共振、共同发展’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
打开人才培育新空间
暨大港澳与港科广的签约合作,是学校获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表现突出集体”后,服务湾区“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新起点。
“国家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作为培养湾区建设‘预备队’的学校,必须在科技教育上敢闯敢试、走在前列。”赵均宁表示。未来,暨大港澳与港科广计划在科普教育、人工智能、AI培训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为学生搭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实践桥梁,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与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助力暨大港澳“科技环”全面发展。
据悉,港科广将向暨大港澳开放7个亚洲乃至全球知名的实验室资源,让中小学生有机会“早接触真科研、早感受科技魅力”。赵均宁说:“我们的老师也有更多机会跟随港科广的顶尖学术团队学习前沿科技理念与教学方法,再传递给学生,这正是‘大中融通’的核心价值所在——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资源共享。”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