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数智赋能 知行合一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法治人才

郑州西亚斯学院法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数智技术为驱动、以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

重构育人体系

贯通“政—校—企”协同育人链条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学院积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合作育人体系。学院聚焦理论教学与专业课程建设,夯实学生的法学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实践教育基地则提供实习岗位、人才需求反馈与就业通道,推动法学人才培养与国家法治建设目标以及地方发展需求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在此基础上,学院联合新郑市相关部门、律师事务所及企业法务部门等实务单位,共建“河南省新文科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通过专项任务实践与轮岗制度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真实案件处理、法律咨询、合规审查等实务操作,切实强化法律职业伦理认知与实务操作技能,真正实现“课堂—实务—就业”的无缝衔接。

融合虚实教学

构建“岗课赛证”综合课程新体系

基于“问题导向”“应用需求”“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学院以“虚实交互数字资源库”和“实习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为核心要素,构建起综合性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依托学校“AI+人工智能”体系与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智慧教学资源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平台与现实教学工具,构建“虚实交互数字资源库”,涵盖虚拟仿真平台、智能案例分析系统、在线互动课堂等。通过“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学生在《民商事案例分析》《刑事案例分析》等课程中,以真实案例为项目载体,开展团队协作、法律论证、文书撰写等训练,全面提升法律思维与实务能力。

同时,学院以法律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合课程体系,将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把学科竞赛评价要素嵌入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以岗定课、以赛提技、以证定标”的课程建设逻辑。

搭建双元平台

实现“校内仿真+校外实岗”双向赋能

在校内,学院建成“智慧模拟实训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法律实务,打造高度仿真的模拟法庭、合同谈判、证据分析等实训场景。通过AI智能体实时监测学生表现并生成个性化评估报告,实现“训练—评价—指导”一体化,学生满意度高达95%以上。

在校外,学院依托河南省新文科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系统化轮岗机制,组织学生全面参与民商事诉讼、刑事辩护、合规审查及非诉业务等各类法律实务流程,有效锤炼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融合导师评价与AI智能分析,动态生成学生能力成长图谱,实现实践教学成效的精准量化与持续优化。

深化赛证融通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社会认同感

学院将学科竞赛与职业资格认证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为基准的综合性竞赛体系,涵盖法律文书撰写、模拟法庭辩论、多类型案例分析等模块。年均举办各类学科竞赛10场以上,覆盖全院学生,其中90%以上参赛者成功获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律师事务所、企业法务等领域的就业质量持续攀升,充分体现了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成效。

凝练成果范式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新模式

截至目前,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完成省级教育教学改革培育课题2项,完成河南省法学虚拟教研室、新文科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河南省依法治校研究中心特色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承担校级教改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出版教材10部、省规划教材3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普通期刊论文50余篇;依托依法治校研究团队,深入开展校园法治宣传、师生权益保障等专题研究,推动形成可复制的依法治校典范。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郑州西亚斯学院法学院将始终以新文科建设为牵引、以智慧教育为支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法学教育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型、从“课堂中心”向“场景融合”升级,着力打造更具影响力、更富实效的法治人才培养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高玉侠)

·广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数智赋能 知行合一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