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打造具有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

转自:贵州日报

郭宇亮 陈仁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遵义医科大学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扛在肩上,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依托贵州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等资源禀赋,结合学校80余年办学历程所涵养的三线精神及科学家精神,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打造独具医学教育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相互融通提升思政课育人增量。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是时代之需。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将思政课教学空间和教育资源拓展到广阔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境内活动期间,先后留下了长干山红军医院旧址、白岩沟战地医院旧址、红军医院纪念馆、“平民医院医官证”袖章等一批红医文化遗址遗迹遗物,为医科院校打造独具特色“行走的思政课”提供了物质条件。遵义医科大学通过开发红色文化、红医文化等“行走的思政课”精品线路,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行走实践体验、课后思考总结等教学设计,打造行走体验、场馆参观、VR互动、真人演习等为一体的在地化、实景化、互动型学习场景,实现感染熏陶、价值引领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提升,助力培养人民健康“守门人”。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是长远之策。“行走的思政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形态,其建设需要遵循思政课的一般属性和创新特点。一是夯实课程属性。设立“行走的思政课”体系化的课程目标,内含“理论铸魂—地域浸润—精神赓续”的教学逻辑,从而形成由外在刺激到内在认同的认知闭环;具有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包含红医文化、民族医药文化等模块化的内容设计,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化、分众化布局;具有规范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由表及里的思想内化。二是坚守学生本位。通过具身化、情景化的社会参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接收到精神塑造的升华。遵义医科大学坚持全学段贯通的建设理念,与属地大中小学联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场景创设、大中小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观念碰撞,促进大中小学生的认知共情、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实现思政课启智润心的良好作用。三是发挥创新特性。通过构建“身体在场—情感共鸣—价值内化”的教育闭环,实现教学空间的拓展、教学方法的创新、内容形式的具象、资源整合的强化,从而显著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为思政课综合改革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是可行之举。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为各大高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储备了源头活水。遵义医科大学秉持“社校协同”理念,在有组织的行走体验中,穿插理论阐释、场馆参观等环节,让深刻的理论生动起来,让丰富的实践深刻起来,不断提升育人效果。一是理论阐释声声入心。通过邀请思政名师、社科专家、党政干部、社会贤达等,对贵州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背后的深刻哲理、内在学理以及真实道理进行理论阐释,为“行走的思政课”提供思想力量。二是场馆参观触景生情。以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主轴,以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黎庶昌故居陈列馆、遵医大校史馆及生命科学馆为支线,打造“遵义会议精神”等精品行走线路,通过实物参观、全息投影、VR/AR互动体验、数字大模型等现代科技,提升学生观感,帮助其深刻理解历史背后的道理。三是红色剧目激荡人心。借助贵州倾力打造的系列红色舞台剧目,如《红飘带·伟大征程》《伟大转折》等,让大中小学生在观影中感受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印证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汲取前行力量。四是创新宣讲以理服人。结合场馆参观、剧场观影的所见所感,采取“理论宣传二人讲”等宣讲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理论内涵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理论中感知实践,在实践中认识理论,从而加深对思想理论及实践知识的认知,不断提升学生思考力、领悟力和行动力。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打造具有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