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思政课上,职工和学生听得眼睛都亮了”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初冬的阳光透过红砖厂房的天窗,在井陉矿区正丰煤矿工业遗址里的百年机床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曾经的发电厂房里,一群围坐在一起的职工、学生正在听专家讲述这里的“光明故事”。这堂搬进工业遗址里的思政课,让听众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憾。

今年以来,石家庄市总工会紧扣“中国工人大思政课”要求,以机制、教材、载体三个方面创新为抓手,织密覆盖百万职工的立体化思政课网络,让思政课从“单向灌输”变为“沉浸式共鸣”。

聚起“育人合力”

“以前讲思政课,总像隔着层玻璃。现在我和思政老师一起备课,把焊接时‘差一毫米都不行’的较真劲儿,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结合起来,思政课上,职工和学生听得眼睛都亮了!”谈起“劳模匠心思政课创新联盟”,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焊接特级技师刘志彬言语间满是认可。

2025年3月,石家庄市总联合市教育局、市工商联、市企业家协会,建起全省首个“劳模匠心思政课创新联盟”。7家劳模创新工作室、7所院校思政教研室“手拉手”,搭起“工会+教育+企业+学校”的四位一体合作平台。

联盟规定每季度一起研讨课程、劳模和教师互相聘岗、资源共享。劳模们走进校园当“实践导师”,手把手教技能。思政教师钻进车间当“理论顾问”,从机床旁挖素材。截至目前,联盟已打磨出《焊花淬匠心》《邮政路上的初心》等23门精品课,“劳模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活动办了180多场,12名万师生、职工受益。

挖掘本土故事 推出身边榜样

“1922年,正太铁路工人为了‘八小时工作制’罢工,把石家庄工人运动的火点燃了……”在《石家庄工人运动史》首发仪式上,老工会干部侯国海指着书中的老照片,给青年职工讲起了“家门口的奋斗史”。

为了让思政教材“有温度、不枯燥”,石家庄市总组织编写了《石家庄工人运动史》和《石家庄工会志》。前者用80万字、400多张老照片,从1898年开始,把石家庄工人运动的故事讲得明明白白;后者聚焦1949年后的工会工作,补上了地方工会史的“空白页”。

同时,石家庄市总创新实施“工运历史可视化工程”,联合省内美术家,用时200天画出“滹沱工运 百年风华”百米长卷。77幅画、66段题跋,把正太铁路罢工、纺织女工创高产、新时代工匠攻关的场景全“搬”了上来,成了能搬、能展的“活教材”。市总还把长卷微缩版、画册送到工会驿站、职工书屋,不少企业跟着开起了“小课堂”。

此外,据石家庄市总工会宣教部负责人介绍,市总还编纂《致匠心》案例集,收录了25位本地劳模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写进职业院校思政大纲,成了学生们“看得见、学得来”的身边榜样。

打造“沉浸式课堂”

“大家看这个地铁模型,小到一颗螺丝的精准拧合,大到车身焊接的平滑无痕,处处是看得见的工匠精神!”在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的“大思政”实践基地,讲解员的话让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挪不开脚。在这里,学生们摸得着劳模创新成果,还能体验焊接操作,“工匠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词,而是能亲手感受的温度。

为了打破“教室围墙”,石家庄市总整合劳模工作室、工运史馆、工业遗址,建起10余个市级思政实践基地,还设计了“工业遗产研学”“创新工作室探秘”“劳模面对面”3条特色路线。

其中最火的要数“正丰星火 工运长歌”课堂。石家庄市总依托1898年始建的正丰煤矿遗址,构建“场景还原+角色扮演+专家辅导”的沉浸式课堂。职工们穿上老矿工的衣服模拟工作,听着工运故事,红色精神就这样“浸”入心里。

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石家庄市总推出“流动思政课堂”,方便职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灵活就业市场大厅摆了32台智慧屏,直连思政课专区,想听课随时点;“劳模流动宣讲队”走进快递站点、货运场站,唠家常式讲思政课,已经服务8万多人次。此外,“石工大讲堂”开设了“云上课堂”,“劳模带你学技能”“工运史微课”等12期课程,每期都有上万人观看,倒班职工再也不用愁“没时间学”。

文艺也成了思政教育的“好帮手”。石家庄市总支持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专业院团,创作了情景剧《咱们工人有力量》、快板《劳模精神代代传》、话剧《天边的草原》、评剧《革命家庭》等多个作品,在企业、社区演了110多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思政课上,职工和学生听得眼睛都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