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21专访|中金财富吴显鏖:财富管理3.0是“做规划”的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随着低利率、净值化、全球配置时代的来临,对于大湾区居民而言,在机构财富管理能力叠加机构提升低息环境下,资产配置日益需求增加。

对此,财富管理机构正在积极作为,探索更前沿的资产配置方法论。

在出席2025年湾区财富大会并演讲后,中金财富证券党委副书记、执委会委员、副总裁吴显鏖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他表示,财富管理1.0时代是“卖产品”,2.0时代逐渐过渡到“做配置”,类似“产品超市”,而3.0是“做规划”的时代,需要解决财富管理(卖方)与投资者(买方)的利益一致性问题。当前,财富管理行业仍存在“重销售轻陪伴”的短板。机构既要夯实“投”的能力,也应重视“顾”的服务。

另一方面,在全球步入低利率环境后,传统产品收益率走低,“资产荒”问题随之而来。对此,吴显鏖提出了挖掘多元赛道、拓展稳健资产供给、布局全球化资产配置等建议。

对于如何兼顾全球配置的收益和风险,他介绍了该公司名为“5A配置模型”的方法论,并表示“没有最好的资产,只有合适的方案。无论什么时候,配置方案永远不应该大幅偏离客户的风险偏好。”

自2019年基金投顾试点启动以来,已有公募、券商、银行、三方销售机构相继纳入试点,最初的5家试点机构已扩容至60家。作为首批7家试点券商之一,截至10月,中金财富买方投顾保有规模已突破1200亿。

最新数据显示,深圳财富管理规模达到31万亿人民币,香港财富管理规模达到35亿万港元。谈及大湾区财富管理机构的转型方向时,吴显鏖表示,财富管理机构应发挥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依托香港成熟的离岸市场与深圳活跃的创新生态,持续升级跨境服务能力。同时,应积极发展家族办公室、家族信托、跨境资产配置等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中金财富称财富管理正在迈进3.0时代,其推动逻辑是什么,相较1.0、2.0时代有哪些本质上的进化?

吴显鏖:财富管理1.0时代是“卖产品”,持有体验极易受行情影响,底层原因是财富管理机构与客户利益不一致。在以产品销量为支撑的传统卖方销售模式下,很容易陷入到追逐热点、追高销售的误区里,最后伤害了客户利益,出现了市场中经常讨论的“基金赚钱,但基民不赚钱”的情况。

2.0时代逐渐过渡到“做配置”,更像“产品超市”。这一阶段,财富管理机构开始从产品销售逐渐向客户需求驱动的投顾模式转型,不过主要展业模式仍以卖单只基金产品为主,收费模式仍基于交易量收取销售佣金/认购费,即由交易频次驱动收益。这容易带来客户频繁交易、财富管理机构忽视投后,有人卖、没人管。

而今,财富管理正在迈向3.0时代,是“做规划”的时代。在我们的理解中,这是一个探索和追求“以终为始、目标导向+全账户视角”解决方案的新阶段。一方面,从收费模式上,通过收取与客户存续资产规模相关的费用,有效解决财富管理(卖方)与投资者(买方)的利益一致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关注客户投资全生命周期陪伴,引导客户进行长期配置、价值投资,享受长期复利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传统资产配置策略在低利率、资产荒背景下面临挑战。中金财富对投资者通过多元配置穿越周期有何建议?

吴显鏖:低利率时代,传统固收收益已无法满足理财增值需求,投资者面临国内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困局。借鉴国际经验,低利率时代居民资产配置路径呈现出“现金为王、国际化、红利化”三大趋势。投资者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多元资产配置体系:

其一,挖掘多元赛道,丰富收益来源。从全球范围来看,承接居民财富转移的金融产品具备两个特点:中等以上收益率、低波动率。比如通过美债、红利、另类策略(中性、套利、雪球、全天候)、REITs等多样化资产赛道或具备更大的配置潜力。

其二,拓展稳健资产供给,优化持有体验。投资者可以传统固收资产为基石,同时积极布局“固收+”以及美债产品等全球化配置,探索多样化稳健资产替代。

其三,延展资产边界,布局全球化资产配置,以扩充收益来源,捕捉不同经济体的增长机遇,有效分散单一区域的经济与政策风险,增强投资组合的抗周期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全球配置需要兼顾收益和风险。在实操中,中金财富有何对冲风险、增厚收益的配置策略?

吴显鏖:中金财富已沉淀出一套体系化的配置方法论“5A配置模型”,其包括五个维度:

1.Appetite(客户偏好):没有最好的资产,只有合适的方案。无论什么时候,给客户的配置方案永远不应该大幅偏离客户的风险偏好。因此,需围绕客户的风险偏好、以客户为中心,结合投资目标与时间期限,匹配合理的方案。

2.Asset(资产配置):全球化视野,动态调整。中金财富研究覆盖海内外股票、债券、房地产、大宗商品以及对冲基金、PE、VC等另类资产。每个季度,团队会通过资产投研讨论会,复盘大类资产战略与战术配置框架。

3.Attribution(策略归因):标准化聚类,体系化评估。除了对于市场Beta的研究,还需要对基于大类资产衍生的策略进行策略归因分析。团队目前已构建并持续跟踪公私募策略线超过2.5万条。

4.Alpha(深挖超额):全周期跟踪,挖掘超额。中金财富坚持全周期、高密度调研和跟踪优秀管理人。不仅在基金经理“得意”时验证策略的有效性,更在“低谷”时深度调研,判断他是能力褪色还是风格暂时失效,以穿透“基金盲盒”,看清超额收益来源。这十余年来,产品研究团队已累计投入超过100万小时,跟踪机构数据超过8000家,评估过1000多家管理人,并与200多家境内外管理机构合作。

5.Assessment(风险评估):先控风险,再求收益。通过目标波动率管理,在不同资产与策略间寻找风险收益比更优的击球点。收益固然重要,但它不可控、不确定,波动却是可以主动管理的。我们希望为客户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爆发,而是获得长期、稳健的回报。

21世纪经济报道:业内对基金投顾的探索已经来到第六个年度,期间发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思考?

吴显鏖:当下,行业整体在买方投顾转型上取得良好进展,但仍有个别问题也值得被重视。例如:短期博弈与长期配置的价值背离,实际投资中,损失厌恶心理常常使投资者有快速兑现收益、回避短期浮亏的行为偏好,操作行为极易随着市场波动过度反应。

其次,财富管理机构仍存在“重销售轻陪伴”的服务短板,投资者账户长期无人打理、持仓结构不清晰,市场波动时缺乏专业指导,加剧了短期博弈行为,易发生恐慌性赎回或非理性加仓。安全感的缺失又会进一步导致投资者无法执行纪律性投资,陷入追涨杀跌的恶性循环。

此外,面对当前净值化、低利率、全球配置的时代,因为风险错配、期限错配而亏钱的投资者屡见不鲜。复杂市场环境已超出普通投资者能力边界,仅依靠自身能力做投资决策,很难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因此,财富管理机构在夯实“投”的能力同时,也更应重视“顾”的服务质量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公募基金、证券公司、三方机构等60多家机构均拥有投顾牌照。相比之下,券商在投顾业务的探索上有哪些特点?

吴显鏖:首先,券商全牌照协同优势显著,可整合投行、资管、经纪、研究等资源,提供“投研+交易+产品+服务”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其次,券商客群覆盖层次丰富。券商实施客户分层与精细化运营,使得探索从大众富裕客户到高净值客户,从个人、家庭到企业客户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得以实现。第三,券商具有较为突出的产品创新能力,能够好围绕客户需求与风险偏好打造个性化解决方案。第四,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赋能。领先券商正积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业务全流程。第五,券商在国际化资产配置方面展现独特能力,可依托集团国际业务布局与跨境服务经验提供涵盖全球资产的配置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最新数据显示,深圳财富管理规模达到31亿人民币,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规模达到35亿港元。展望未来3-5年,大湾区财富管理机构的转型方向应该是什么?

吴显鏖:首先,深度聚焦跨境客群的多样化需求。部分跨境客群的需求已超越简单的财富增值,已延伸至财富规划、资产传承等领域。因此,财富管理机构可借鉴国际投行经验,积极发展家族办公室、家族信托、跨境资产配置等专业服务。同时,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依托香港成熟的离岸市场与深圳活跃的创新生态,持续升级跨境服务能力。拓展如“跨境理财通”等业务下的产品覆盖范围。

其次,财富管理机构可积极探索数智化赋能,提高投顾展业效率和服务覆盖范围。最后,财富管理机构可依托全业务链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在跨境金融、产业研究、资本运作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支持中国企业出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21专访|中金财富吴显鏖:财富管理3.0是“做规划”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