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沅江新闻网
湘西十八洞村的精准脱贫经验,安化黑茶的香飘万里,炎陵黄桃的甜蜜馈赠……在广袤的三湘大地上,一幅以特色产业为笔、绿水青山为卷的乡村振兴活力画卷正徐徐铺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要立足“特”字、聚焦“链”字、着力“人”字,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地域的“独特性”转化为发展的竞争优势,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引擎和内生动力。立足“特”字,深挖资源禀赋,筑牢产业之基。乡村振兴不可能“千村一面”,特色产业的生命力正源于其独特性。湖南山水形胜,地域差异显著,文化丰富多彩,这为发展“一县一特”“一村一品”提供了天然沃土。一是向山水要效益,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一方水土,挖掘地方资源。雪峰山的云雾茶、洞庭湖的生态水产、武陵山区的特色中药材,都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馈赠,更是发展产业的“先天优势”。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选择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避免盲目跟风。二是向文化要价值,赋能产业内涵。湘绣、苗族银饰、土家织锦、醴陵陶瓷……这些承载着湖湘文化基因的非遗和传统工艺,是特色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推动“非遗+产业”“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用文化讲故事,提升产品的情感价值与品牌溢价,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位置、焕发新生机。三是向科技要动力,突破发展瓶颈。特色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例如通过品种改良、绿色防控、精深加工等技术,提升安化黑茶、永州柑橘等传统特色产品的品质和效益。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借助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让小产品对接大市场。聚焦“链”字,推动融合发展,拓宽增值之道。过去,许多乡村产业停留在“原字号”输出,价值流失严重。现代特色产业竞争,本质是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一是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掌控。湖南充分发挥“湘材”“湘菜”“湘味”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不仅要种好炎陵黄桃,还要发展黄桃罐头、果脯、果汁加工,乃至桃胶提取等生物科技,将每一份资源“吃干榨尽”。不仅要养好湘西黑猪,还要建立品牌化的冷链物流和销售网络,确保优质优价。二是提升价值链,从“卖资源”转向“卖品牌”“卖体验”。大力培育“湘字号”农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讲好品牌故事,建立消费者信任。探索集种植、科研、观赏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研学+”“康养+”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使乡村成为消费的目的地,成为令人向往的“消费场域”和“情感归属地”。三是打造供应链,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破解“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建设智慧农业设施,发展农产品冷链仓储,减少损耗,稳定供应。让湖南的特色产品不仅能产得出、产得好,更能运得走、卖得俏。着力“人”字,激活内生动力,共享发展之果。产业兴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唯有让广大农民深度参与并从中受益,特色产业才能根深叶茂,乡村全面振兴才能凝聚最磅礴的力量。一是培育“新农人”,壮大经营主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企业家等“新乡贤”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激发乡村产业活力的关键变量。同时,加强对本土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成为产业工人或合作社股东。二是鼓励联农带农,确保农民受益。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模式,让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还能分享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的增值收益,切实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而非旁观者。三是促进“三生”融合,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与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协同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产业的根基,而产业发展的收益应反哺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和谐统一,绘就“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动人图景。“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一日所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非一日之功,要持续以更深的感情守望乡土,以更大的智慧盘活资源,以更活的机制连接市场,以更实的举措惠及农民。当三湘四水的每一个村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产业之路,当沉睡的资源被创新的理念唤醒,乡村振兴的“一江春水”必将澎湃不息,承载着三湘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浩浩荡荡,奔向共同富裕的明天。
来源:沅江新闻网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