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6亿美金估值,科望医药冲击港股MCE第一股

(来源:动脉新医药)

1124日,科望医药(Elpiscience BiopharmaceuticalsInc.再度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

科望医药成立于2017年,核心使命是研发新一代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聚焦将“冷肿瘤”(缺乏免疫细胞浸润、对PD-1/PD-L1抑制剂应答不佳的肿瘤类型)转化为“热肿瘤”(富含效应T细胞、易产生免疫应答的肿瘤类型),以破解临床治疗痛点。

科望医药凭借差异化的研发方向与技术潜力,吸引了礼来亚洲基金、高瓴资本、腾讯、大湾区基金、汇鼎投资等国内外顶级投资机构的持续关注与布局。据最新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已完成4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约2.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9亿元),上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达6亿美元。股权结构方面,礼来亚洲基金旗下投资平台(LAV USD)持股比例为22.93%,系公司单一最大股东。

01.

三大抗体平台驱动管线创新,全球合作加速临床布局

科望医药的产品体系并非分散单一资产的简单拼接,而是依托一套贯“靶点发现—分子设计—转化医学—临床开发”的系统化研发引擎构建而成。在这一核心平台支撑下,公司建立起以免疫调节为核心的差异化管线布局,覆盖肿瘤与自身免疫疾病两大治疗方向,目前管线包含六项主要资产,其中四项进入临床阶段,两项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作为核心资产,ES102是全球少数进入期及以上临床阶段的六价OX40激动剂,开发目标聚焦于改善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反应不佳患者的治疗效果。

OX40作为提升适应性免疫反应的关键共刺激受体,传统激动剂长期面临激活强度、持续性与毒性的平衡难题,而ES102依托公司工程平台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六价结合设计增强信号传导,既能强化效应T细胞(Teff)的增殖与杀伤能力,又能逆转调节性T细胞(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双重机制协同突破行业瓶颈。

临床开发上,联合疗法疗效潜力凸显:中国已完成ES102单药及联合PD-1抗体两项Ⅰ期研究,2025年4月启动其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Ⅱ期试验;美国方面,合作方Inhibrx已推进至Ⅰ/Ⅱ期,2024年启动其与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联合用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一线治疗的Ⅱ/Ⅲ期注册性试验。

其他临床阶段资产各具差异化优势:ES014是全球首创进入临床的CD3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双特异性抗体;ES104为差异化双抗,是全球仅有的两种处于活跃临床开发阶段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δ样配体4(DLL4)双抗之一;ES009是靶向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B2(LILRB2)的差异化单克隆抗体(mAb),具备同类最佳潜力。

临床前研发方面,科望医药借助系统化的作用机制早期研究方法与综合技术平台,推进包括ES028在内的多个前景良好的候选药物,覆盖胃癌、胰腺导管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等癌种的新靶点治疗。

这一系列差异化管线的持续产出,核心依托于公司以MCEMyeloid Cell Engager,髓系细胞衔接器)为核心的系统化平台能力。当前新型免疫细胞衔接器成下一代热门疗法,多数企业聚焦TCE(T细胞衔接器)主攻血液瘤,实体瘤突破困难,科望医药另辟蹊径布局MCE赛道,成为全球稀缺玩家。

作为MCE技术核心载体,BiME平台(巨噬细胞衔接器)专注重编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双重靶向激活巨噬细胞功能,兼顾抗肿瘤效应与自免领域病理性B细胞清除,安全性和活性优于传统T细胞疗法。搭配Acebody平台专属IgG类双特异性抗体(bsAb)高效生产平台、ElpiSource抗体库靶点精准筛选能力,再结合转化医学精准匹配与中美双轨临床推进效率,共同构成公司在髓系细胞调控赛道的独特技术壁垒。

全球合作方面,科望医药通过授权引进与联合开发构建多元合作网络。通过与Inhibrx、Compass的许可合作,快速获取ES102、ES104等潜力资产在大中华区的开发与商业化权益,缩短研发周期;与君实生物的联合用药研究,聚焦ES102与特瑞普利单抗的协同疗效,拓展临床应用场景;与安斯泰来围绕BiME平台的合作及与Partex AI共建ELPITEX平台,既实现技术资源互补,也推动创新靶点与抗体设计技术的突破,为管线持续迭代与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财务层面,科望医药作为尚未实现产品商业化的临床阶段企业,呈现典型的研发驱动型经营特征。据招股书披露,2023-2024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8.53亿元、0.88亿元,核心亏损来源为持续的研发投入及相关营运开支。公司在招股书中提示,2025年度净亏损预计较2024年有所扩大,主要系两方面因素:一是2024年前九个月公司确认1.07亿元非经常性收入(源自与安斯泰来的合作、选择权及许可协议),而2025年同期无该类收入;二是随着在研药物临床及临床前研究的持续推进,研发成本将进一步增加。

02.

全球免疫治疗迈入多靶点时代

全球肿瘤免疫治疗市场仍处高速增长阶段,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大型药企的核心增长引擎。以默克(Merck)为例,其PD-1抗体Keytruda(派姆单抗)2024年销售额达到295亿美元,体现了免疫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临床需求和商业潜力。在PD-1/PD-L1等成熟赛道之外,BMS、默克、罗氏等跨国药企正持续推进LAG-3、TIM-3、TIGIT等新兴免疫检查点研究;同时,多靶点调控免疫微环境(TME)的策略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包括CD39、TGF-β、LILRB2、OX40等靶点均进入加速开发阶段。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QVIA数据,2024年全球肿瘤药物支出达2520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及亚太主要国家占比超过70%中国市场层面,肿瘤发病率的持续攀升催生刚性临床需求,叠加政策扶持与资本赋能,本土创新药产业加速崛起,为科望医药等聚焦差异化赛道的生物科技公司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近年来,百济神州核心资产授权诺华、恒瑞医药与礼来多维度合作等国内外标杆案例充分表明,具备临床价值与技术壁垒的高潜力创新管线,正持续成为全球资本与药企的关注焦点。

在这一行业演进背景下,科望医药的战略路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一致性。公司聚焦“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的免疫激活策略,围绕髓系细胞调控(如LILRB2)、血管生成通路重塑(VEGF/DLL4双抗)以及免疫抑制因子阻断(CD39/TGF-β双抗)等方向建立差异化管线,与当前全球免疫治疗从“单靶点激活”迈向“多通路协同调控”的趋势高度吻合。其核心产品ES102、ES014、ES104等均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部分项目已获得FDA临床研究申请批准。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产品进入临床,科望有望陆续获得关键临床读数,并逐步进入商业化转折点。作为中国创新企业在全球肿瘤免疫赛道的重要代表,科望医药未来能否凭借IPO获得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的跨越,值得产业与资本持续关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6亿美金估值,科望医药冲击港股MCE第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