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吉林市:“五育并举”绘就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新蓝图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出发,提出“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的要求,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明确了重点和方向。吉林省吉林市深入贯彻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和育人规律,始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抓手,立足发展实际,勇于先行先试,深化构建“3456”工作体系,打造面向人人、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教育发展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强化思想引领与智慧启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育“一百分的作业”。吉林市抓好三项举措,以系统化、科学化的路径强化学生思想引领与智慧启迪。一是思政教育实践化。强化思政引领,以擦亮“思政江城样板”育人品牌为牵引,构建14个“高校+中小学”区域共同体,成立思政理论研训室,推出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探寻老工业基地“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连续三年承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超10万名师生同上一堂课,思政育人体系更加立体、多元、丰盈,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触动心灵、终身受益。二是德育活动生活化。实施“三早”育苗工程,打造“一校一特色”德育品牌,坚持活动每月一主题,深挖红色资源,用好区域资源,盘活校本资源,推动青年党校、少先队讲堂、“时事新闻课”班团队会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联动,开展“人民英雄杨靖宇”百米组画巡展、抗战老兵进校园宣讲等活动,联合社区开展学生进养老院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等公益活动,让红色基因、文明风尚在江城学子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三是智育模式数智化。在筑牢知识根基的同时,丰富拓展智育新内涵,连续13年全市域开展“书香致远和谐至恒”读书活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让书香涵养德行、启迪智慧。紧跟数字智能浪潮,坚持“科普+科创”双轮驱动,严格落实科学课程要求,支持鼓励学校打造机器人、AI通识教育等科技类社团,全市600余个小学科技类社团成为孕育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沃土,促进育人导向从“分数挂帅”走向“创新为先”。

强化身体素质与身心健康

吉林市深刻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六有”为引领,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一是有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每天1节体育课+双大课间”制度,高中阶段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开课率达100%,确保学生每日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让学生跑起来、动起来,眼里光更足、脸上汗更多。二是有科学的保障体系。开展学生身心健康促进行动,制定身心健康五条措施:每日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每周组织文体活动,每月举办校级比赛,每学期开展校外研学,每学年举办综合运动会,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构建科学完善的工作体系。三是有常态的竞赛活动。构建“班—校—县—市”四级联赛体系,实现班班有队伍、周周有比赛、月月有活动。举办全市中小学生足球赛、团体操比赛,各学校在国家、省、市多个项目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多名学生打破跳绳等项目吉尼斯世界纪录。四是有活跃的冰雪运动生态。依托地域优势,大力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构建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竞赛体系“三位一体”的冰雪教育模式。以冰雪运动会、校园冰雪运动季、冰雪嘉年华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体验乐趣,每年实现25万名青少年上冰雪,冰雪运动普及率位居全国前列,培养出多名国家级冰雪运动健将,有力提升“北国江城”特色教育品牌影响力。五是有丰富的课程选择。在基础体育课之外,广泛开设篮球、足球、冰雪、武术等多样化选项课和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兴趣需求。积极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累计创建128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六是有专业教师队伍支撑。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针对体育教师结构性缺口,加大招引力度,近三年市直累计招录教师59人。加强教师培训,依托名师工作室,以优质课评选、特色成果展演等渠道,推动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建立教师基本功考核竞赛制度,坚持以赛代训、以赛促技,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夯实体育发展基础。

强化美育浸润与心灵滋养

聚焦四个维度,吉林市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推动美育工作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让美育滋养每一个学生心灵。一是课程教学提质。立足“以美育人”核心目标,构建“基础+拓展+研究”三级课程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开齐开好,强化课程综合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二是艺术活动普及。广泛开展班级、校级艺术展演活动,将京剧、书法、满族剪纸等非遗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传统文化传承矩阵。吉林市第十二中学、丰满区东山实验学校等实施学科美育融合工程,开发出“诗墨晕染漆扇风华”“微观世界”等跨学科课程,推动美育由单一艺术学科向全学科延伸。三是社团文化增色。构建“基础+特色+精品”三级社团发展模式,实现“校校有社团、班班有活动”,培育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3所、省级美育特色学校74所、省优秀美育社团70个。加强特色美育品牌建设,打造吉化第三小学校“纸爱你”手工坊、磐石市烟筒山镇第三小学校“蛋趣艺术”工作坊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四是特色展演添彩。建立完善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和“三年三阶循环”展演机制,形成“校—县—市”三级联动展演体系,即第一年举办合唱节、美术单项大赛,第二年举办舞蹈节、器乐节、美术创意大赛,第三年开展综合艺术节,为青少年学生搭建多彩美育展示平台,形成“班班有歌声、校校有展演、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以全员、全程、全域美育新生态助力学生在美的滋养中全面发展。

强化劳动锤炼与实践淬炼

吉林市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践进路,统筹运用“五向发力”,深挖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保障劳动教育效果落实。一是机制协同发力。以“3+X”模式建立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主阵地,结合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全市加强中小学生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搭建劳动教育“四梁八柱”。二是课程体系发力。坚持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构建覆盖各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中小学劳动周、劳动任务清单,确保劳动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引导广大师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劳动育人的作用,努力突破从知识到实践的劳动育人瓶颈。三是基地建设发力。建好、用好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研学实践基地10个、市级研学实践基地77个,切实让爱劳动、会劳动成为校园新风尚。四是实践活动发力。大力拓展实践场域,实施“走教式”劳动教育实践,因地制宜打造校外实践大课堂,让学生深入社区、农场、企业开展服务性、生产性劳动实践,以多元劳动实践推动德智体美劳深度融合。五是评价激励发力。聚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将中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开展的劳动实践数量及质量纳入社会实践评价范畴,建立劳动实践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动力。

让身心健康、促全面成长、强综合素质,是“五育并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市将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当作为,凝聚育人合力,全力构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生态,努力绘就白山松水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吴雨静 作者系吉林省吉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原标题:吉林市:“五育并举”绘就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新蓝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吉林市:“五育并举”绘就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