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从手作到爆款:淘宝非遗匠新实例解码年轻消费新势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步入2025非遗品牌推广周淘宝“中国宝贝造物新生”展区,指尖触碰陶土的温度与指尖划过苗绣的凹凸感交织在一起——景德镇刚出窑的哑光釉茶杯、贵州山区空运来的蓝染布样、成都竹编工坊的迷你灯具,超过50家品牌、300余件非遗手工艺品将“活态传承”这四个字化为了可触摸的实体。

2025年非遗品牌推广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云南大理举办的2025年非遗品牌推广周期间,淘宝正式发布了“年度非遗匠新实例”,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家非遗商家的创新成果。

2025年非遗品牌推广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展位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淘宝·中国宝贝”项目走过多座城市的影像。“淘宝·中国宝贝”项目联动全国多座城市,以线下游园会的形式,把非遗从远离生活的“名词”变为近在身边的生活里的“宝贝”,让非遗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转化为可体验、可购买、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

从器物到生活方式:年轻创作者的重构实践

这些非遗匠新实例的背后,是无数传承人和创新者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努力。他们既尊重传统技艺的精髓,又勇于打破常规,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的产品。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更体现在商业模式、传播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全面革新。

2025年非遗品牌推广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比如,云南的商家“蓝续”专注扎染技艺的当代化实验。来自景德镇的商家“陈二沟手作”,打破了陶瓷工艺品千篇一律的印象。他将宋代美学与赛博朋克元素混搭,创作出既有釉面开片之美又具未来感的茶具,店铺复购率超40%,评论区常见”终于找到不土的陶瓷”这类评价。

2025年非遗品牌推广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非遗的现代化转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同品类、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来自成都的商家“篾篾匠姑娘”就是一个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这位工业设计系毕业生回乡继承竹编手艺,用参数化设计软件重构传统竹编纹样,制作出兼具收纳功能与艺术装置属性的灯具,单价可达千元仍供不应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商家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价值上,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商家“王的手创”成立于2013年,始终致力于让民间手工艺走向大众市场。创始人将传统板蓝根染与现代极简设计结合,开发出符合都市审美的围巾、包袋系列。其产品描述中不再单单强调“古老传承”,而是聚焦于“植物染色的温度”与“手工痕迹的独特性”,这精准契合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有故事产品的偏好。

同时,其产品均为纯手工打造,不仅成功将小众手艺推向消费级市场,更通过“订单到村”模式,带动了5000余位西部偏远山区手艺人实现居家就业增收。品牌也先后荣获国务院评定的全国年度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并在2023年7月成为首批登录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中国非遗文创品牌。

2025年非遗品牌推广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这些年轻创作者共享着一套方法论:他们不再强调“祖传手艺”的神秘感,而是通过展示工艺细节,回答“能否机洗”“如何搭配”等年轻人关心的实用问题。他们都在用设计、数据与当代审美,让非遗“活”在当下。

平台赋能,打造非遗推广的“闭环滋养系统”

这些散落各地的创新实践并非孤立生长,而是“淘宝·中国宝贝”项目持续三年生态建设的扶持成果的一部分。目前,该项目已形成“线下沉浸式种草—线上集中转化—长期运营滋养”的完整链条。自去年以来,“中国宝贝”每月深耕一城,相继落地泉州、扬州、成都、青岛、杭州、景德镇等六座非遗重镇,与地方文旅部门达成官方合作。

线下游园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泉州站,“淘宝·中国宝贝”项目将蟳蜅村改造为沉浸式簪花体验场。游客不仅可以头戴“流动的花园”拍照,还能在村内手艺人指导下现场制作簪花围,最后通过扫码直达淘宝店铺购买材料包或成品。这种“体验即购买”的模式,让当地三家簪花店铺的月销售额从平均8000元增至5万元以上。更关键的是,游客带着体验记忆离开,后续通过直播、短视频持续围观手艺人的创作过程,形成“长尾关注”。

技术赋能是这套系统的底层逻辑。淘宝为非遗商家提供“3D环物摄影”免费服务,消费者在手机端可720度查看器物细节,釉面的开片、竹编的肌理、刺绣的针脚纤毫毕现。

有的消费者参加了线下游园会后,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相关的体验笔记,带来二次传播。这种“参与感”转化为“拥有欲”,再升华为“文化认同”,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客群。

数据也反映了“淘宝·中国宝贝”项目的扶持成果。数据显示,淘宝非遗商品的成交额连续两年突破千亿,保持了稳定的双位数增长。今年双11期间,非遗相关商品整体销售额达94.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90后和00后已成为非遗消费的主力军,18-24岁年轻消费者占比同比提升10%,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店铺主理人,年轻力量正成为非遗焕新的核心引擎。非遗也从“情怀消费”转向“日常选择”。

有业内人士指出,淘宝非遗实践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文化认同—消费转化—手艺造血”的正向循环。平台不仅是销售渠道,更通过数据洞察指导生产端创新——哪些纹样搜索量上升、哪种器型加购率高,这些数据实时反哺匠人设计决策,让非遗创新不再凭感觉。

当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成为了人们在淘宝等互联网购物平台订单里可触摸的日常。那它们便不再是沉睡的遗产,而是活着的生意,是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是乡村的经济支柱,更是文化认同的日常载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从手作到爆款:淘宝非遗匠新实例解码年轻消费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