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逾2.1万个生活垃圾投放点微更新

面向“十五五”,本市将建立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运行安全、监管高效、服务友好、多元共治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生活垃圾管理上海模式3.0,打造“低碳生活新时尚”。昨天下午,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听取本市生活垃圾管理情况的报告。

目前,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基本养成。截至10月底,全市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85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1.98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915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716吨,湿垃圾分出量占干湿垃圾总量34%。同时,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截至10月底,全市建成干垃圾焚烧设施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3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日均超过3.9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源头减量率达到5%,持续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未来,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将以人民城市建设为牵引,完善便民利民措施,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引导低碳生活新时尚——

● 以资源化为方向,持续提升循环利用能级,促进全量减废 今年年底,湿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全面建成,上海将拥有15座焚烧厂和14座湿垃圾资源化厂,总能力超3.9万吨/日,基本形成干垃圾焚烧发电,厌氧产沼为主、好氧堆肥为补充的多元化湿垃圾处理模式。全市将增强“一主多点”垃圾处置设施布局的安全韧性,提升老港固废基地绿色发展能级,推动江桥焚烧厂生态转型,强化源头集成、流向共管、设施共享,形成多品类垃圾协同处置的高效模式。突出将干湿垃圾处理后的炉渣、飞灰、残渣二次资源化。干垃圾焚烧后的炉渣飞灰2026年底实现近零填埋,提升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效能,探索湿垃圾资源化项目纳入“碳普惠”体系,通过碳交易挖掘减排价值和额外收益,促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迭代更新。

● 以绿色化为时尚,持续弘扬现代生活方式,引导全域低碳 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塑造“垃圾分类新时尚”,建立可感可及的社会市民垃圾分类“碳普汇”激励机制。推动全市居(村)“公益交投”和“惠民回收”双覆盖,加快推动本市临时性场地上的中转站、集散场迁建、整合至市政用地,保障可回收物回收体系稳定。优化提升市级可回收物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可回收物流量、流向等数据准确归集,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沪尚回收”新模式,积极推进可回收物体系与碳普惠体系深度衔接。以长三角一体化为载体,探索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持续加强源头减量,推动“以竹代塑”、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光盘行动、外卖减塑等各种措施,不断减少一次性用品和食品浪费。在城市更新、智慧街区建设、公共机构绿色采购等领域,优先推广绿色产品。

● 以精细化为特征,持续夯实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全程精细化分类模式 2025年底,完成居住区逾2.1万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精品提升、55个公共场所精细化分类样板建设。针对容易产生“破窗效应”的违法行为,实施严格执法,探索加大处罚标准。持续完善湿垃圾品质监控硬件系统建设,通过精准溯源促进源头分类实效提升。完善可回收物回收主体企业服务质量评议办法,增强可回收物精分实效。

● 以智能化为动力,持续推动产业新质发展,加快全链增效 对全程分类各环节智慧赋能,试点推广非接触式智能垃圾箱等现代化投放设施,推进街镇“一网统管”生活垃圾分类场景应用,推动设施设备升级更新。

● 以惠民为基础,持续夯实社会共治机制,实现全民友好 巩固“社区自治、公众参与”的垃圾分类治理格局,积极融入“多格合一”,提升共建共治水平。以生活垃圾收运作业扰民治理为主线,实施设施改造和模式革新,全面推动友好治理,大幅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逾2.1万个生活垃圾投放点微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