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政协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下简称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12项战略任务首位,明确提出“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实施路径,彰显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锚定方向。在“十五五”这个“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抓并举,着力培育兼具国家站位与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产业体系向新而行、向新突破。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根基。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和解读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80%左右,未来五年将孕育出10万亿元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十五五”期间,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全方位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发挥经济稳定运行“压舱石”作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突破效率瓶颈,用数字化技术重构生产管理全链条,推动化工、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设备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模式转变。以“绿色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低碳与制度引导,推动传统产业从“高耗能、高排放”向“低消耗、高效益”转型。以“融合化”打破传统产业业态边界,实现产业内部纵向整合、跨领域横向联动,激活10万亿元市场空间。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着力推动新兴产业“破茧成蝶”,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之源。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催生出数个万亿级市场”,明确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产业体系重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着眼于区域产业基础,抢占新赛道,布局新产业,着力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布局的重要着力点。要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形成“资源—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竞争优势。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着力推动创新生态“高阶演进”,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全会多次提及“科技”,强调“创新”,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置于战略突出位置,凸显创新对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企业创新的“大舞台”、成果转化的“大基地”、需求应用的“大场景”,着力构建“创新要素集聚、主体活力迸发、成果高效转化”的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网络,形成“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企业”的雁阵发展格局。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着力构建高效率转化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资源,精准开展技术对接服务,推动突破一批“填空白”“创特色”的重要科技成果,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最终实现“产业化”。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着力加快协同发展“系统构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框架。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畅通循环、提升效益”,这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突破点也是主攻点,通过产业融合与区域协同,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这一关键难题。要在产业集群培育上持续发力,加快构建“省级特色集群—国家级先进集群—世界级标杆集群”的递进式培育体系,推进建设更为“多层级、广覆盖”的发展格局,形成“规模稳步扩张,特色优势初显”的特色集群,实现从“块状经济”到“集群发展”的跨越。在区域协同上,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区域互补的产业格局,实现商品、要素、资源高效配置,让全国市场真正“联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推动区域产业体系在融入国内大循环中韧性不断增强。
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是我们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坚实底气。全会勾勒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蓝图,必将成为产业向新突破、向质图强的“转型坐标”。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激活资源优势,以产业协同破解发展瓶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锻造出兼具实力与特色的现代化产业“钢筋铁骨”。
(作者黄宝荣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