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我经常发微信朋友圈,一碗面、一片云、几句随想、几张风景,生活碎影,随手记录。可渐渐地,我发现点赞的总是那几位熟悉的名字。更多好友,明明活跃在别人的动态下,却在我的内容前始终沉默。
当我刷着别人的朋友圈时,也察觉到自己点赞的“偏好”。原来,我们点赞的,往往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内容背后那个人。这让我想起王尔德那句讽刺而清醒的话:“任何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良的天性。”
朋友圈的“赞”,看似是对内容的认可,实则是关系的确认。我们赞的不是那张照片、那段文字,而是那个人。
于是,我渐渐得出一个判断:那些在现实中热情洋溢,却在朋友圈里始终不愿为你点亮一颗红心的人,那份热情,恐怕要打些折扣。若连动动手指这样轻松的真诚都不愿给予,更深的交往又从何谈起?
再往深处想,我们发动态,潜意识里或许都在期待被看见。赞,就是最基础的回应,是一声无声的“我在”。而当这份期待反复落空,尤其被你在意的人忽略时,感受到的便不只是失落,更是一种关系的疏离。
我放下手机。朋友圈依然热闹,红心此起彼伏。而那些沉默,则如清晰的边界,默默勾勒出我在这张社交网络中的真实坐标。
想起杨绛先生的话:“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朋友圈里的点赞与沉默,大概就是这时代最鲜活、也最微妙的一种世相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