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弃夫潜逃》:八十年前女性的生命故事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943年的北平,底层老百姓有多惨?马钊的学术随笔《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以下简称《弃夫潜逃》)一书中有非常生动的例子供读者参考。1943年7月24日起,北平伪政府粮食紧缺,只能向市民提供一种混合面粉,这种面粉是以豆饼为主,掺杂了红高粱、黑豆、红薯干等磨成的面,其中主要的原料“豆饼”是榨出油的豆渣子压成的饼。豆饼原来是喂养骡子和骆驼的食物,现在北平的市民也要吃这样的食物了。

“弃夫潜逃”,这个有着道德审视意味的词语所发生的时间正好是抗日战争的末期。1943年的夏天,在北平城内二区太平湖营房11号住着的李友勋和李杨氏夫妻有了矛盾。李友勋34岁,做点小生意,妻子李杨氏平时赋闲在家里。这一年经济下行,百业萧条,李友勋的生意也不好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老婆李杨氏开始到邻居刘福来家里帮忙,赚点零用钱。然而9月的一天,李友勋回到家里,发现妻子不在家里,直到很晚才回来,问询过后,妻子说,她与刘福来一起去看电影了。李友勋猜出一二,但忍下了,并没有发作。一直到1944年春节过后,北平城里的物资供应越来越贫乏,有一天,李友勋回到家里,发现老婆离家出走。李友勋自然猜到了原因,便报了警,并告知警察他怀疑邻居刘福来拐走了自己的妻子。李杨氏后来在一家小旅馆被找到,她与刘福来正准备回刘福来的老家。当年,李杨氏被当时的地方法院审判,而她所犯的罪行在当时是通奸罪。

如果李杨氏的罪行是因为家里的经济破产,而被邻居诱惑。时间再往前推一点,战争改变的家庭悲剧也比比皆是。在《弃夫潜逃》一书中,作者在北平地方法院的案卷里找到了一个牛胡氏的案子。1936年,结婚四年的牛光荣当了兵,驻守在山东。离开家之前,牛光荣答应了妻子牛胡氏,会托人将他的工资带回来养着牛胡氏和儿子。1938年之前,每一个月,牛胡氏都能收到5元钱左右的生活费。然而,1938年之后,因为日本占领了山东,银行禁止汇兑,牛光荣有钱也不能寄回家了。丈夫的钱一直不能如期寄来,牛胡氏带着儿子便无法生存。而牛胡氏找到了牛光荣的父亲帮忙,结果牛父的日子也十分拮据。在即将崩溃的时候,牛胡氏征求公公的意见,她想再嫁一个男人,来养孩子。但牛光荣的父亲不同意。案卷里说,牛胡氏“日受饥寒”,她盼着丈夫能回来,但战争一直在持续,丈夫回来无望。牛胡氏先是将儿子送了一户人家,然后暗地里找了一个叫李国禄的男人嫁了。

在牛胡氏的案件里,丈夫没有钱来,公公不能帮助,带着孩子的牛胡氏又没有能力养家。她将孩子送人,自己再嫁,事实上是一种自救。然而,在当时,牛胡氏便犯了民国的《婚姻法》罪责。

法律和人情在这里对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女性进行了双重挤压。

我特别喜欢作者通透而又坚定的价值观,1943年,日本占领区的北平,经济生活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他们在报纸上却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弃夫潜逃》的作者马钊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细节对比。在1944年春节前夕,“华北政务委员会”编写了一本《新春北京风景线》的书,书中有这样的报道:“今年春节一到,满天飘着好看的风筝,耳边响彻着‘哗啦啦’的风车声,书春的红纸映得街头喜气洋洋的,京市和平门外的厂甸,又一年一度的热闹起来,风车、空竹、各样的风筝、大串的糖葫芦又都成儿童们的佳品,而豆汁、豌豆黄、切糕、蜜供等这些纯粹的北京风味的食品小贩,也都摆设浮摊,作起生意!”

和宣传相反的是,1944年初的北平,正是物价暴涨,人民饥寒交迫的年份。

《弃夫潜逃》一书中,还有一个案卷值得关注,那便是孙李氏弃夫另嫁案。

1945年3月5日,因为与婆婆吵架,关系破裂,孙李氏的丈夫孙士春在一家小吃店做伙计,收入不高,最重要的是,他经常打骂孙李氏,还不让她吃饱。孙李氏找到邻居梁大妈诉苦,说她不想活了,想要跳河。这才有梁大妈帮她找新的对象的故事。

梁大妈认识一个面铺的老板李金和,李金和在河北枣强县的老家有一个侄子,一直没有婚配,所以,梁大妈就将孙李氏说媒给了李金和的侄子李凤来。然而,孙李氏刚到河北的第二天,她的丈夫孙士春便找到了她,并报警抓了她。所以,当地方法院审判孙李氏的时候,孙李氏还没有与李凤来同房,通奸罪不成立,又因为在当地时间太短,还没有举办婚姻仪式,所以,重婚罪也不成立。又加上孙李氏是自己主动要求离家出走,她们的邻居梁大妈只是帮助,所以,拐卖人口的罪名也不成立。

这一案件的判罚,几乎有了现代文明的意识。作者对比了清代女性弃夫离家的案例判罚结果,发现,民国对女性的权利有了很多变化。在民国之前,“弃夫潜逃的行为本身就挑战了父系权威,偏离了男性主导的性别系统,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秩序。”而相比较之下,“民国的新法律要求重新定位妇女在家庭权利和性别模式中的地位,首先最重要的是,立法者宣布妇女将被视为能够自主行动的独立的个体。”

就这样在浩瀚的民国史料中,作者以细小的切口梳理了民国时期的女性艰难的生存语境,他不但客观地呈现了日本统治北平后期经济崩溃边缘,家庭生活的崩溃,女性的无助,同时也给时代困境里的女性以精神上的关注,并完整地呈现了女性弃夫背后的逻辑,为读者进入一段庞大的历史找到了入口。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赵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弃夫潜逃》:八十年前女性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