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多举措保护养老“钱袋子”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李凤文

为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防范化解养老领域金融风险,民政部、金融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养老机构预收费存管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通过健全商业银行第三方存管制度,进一步强化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为老年人的“养老钱”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火墙。

预收费专用存款账户是指养老机构在商业银行开立的,用于存放、管理向老年人预收的押金、会员费,以及按照规定留存的风险保证金的专用账户。《指引》明确要求,养老机构应当在民政部门公布的本地区承接预收费存管业务的商业银行名单范围内,自主选择一家银行开立唯一预收费专用存款账户。从账户源头筑牢资金安全防线。

毋庸置疑,《指引》的出台是应对养老领域金融乱象、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关键举措,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资金监管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借养老之名实施的诈骗行为,为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清障护航。总体来看,《指引》构建了一套覆盖全流程的系统性监管框架。

一是明确监管范围与收费上限,划定资金安全“红线”。《指引》清晰界定预收费涵盖养老服务费、押金、会员费等主要类型,全面覆盖当前养老机构预收资金的常见形式,消除监管盲区。同时严格设置预收费用总额上限,如养老服务费预收周期原则上不超过12个月等,直接阻断不法机构通过“滚雪球”式预收汇集巨额资金的路径,从源头降低资金池风险。

二是引入第三方存管机制,实现“管账与管钱”分离。《指引》强制要求养老机构将全部预收资金存入专用存款账户,由商业银行履行独立存管职责,彻底切断养老机构随意挪用资金的通道。具体来看,养老机构使用存管资金时,需向银行提交支出申请及用途佐证材料,经银行审核符合规定后才可办理划转,从操作层面杜绝资金挪用风险。

三是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实现资金动态监测。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银行与监管部门可实时监测账户资金异常变动、机构频繁大额支取等风险信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若专用账户出现大额交易、可疑交易等异常情形,银行除暂停资金支出外,应第一时间向民政部门发出风险提示,并同步上报所在地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分支机构,形成风险快速响应机制。

四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凝聚全链条监管合力。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机构的准入审批与日常运营监管,金融监管总局牵头指导银行机构做好资金存管业务,形成“民政管机构、金融管资金”的协同监管模式,打破以往监管壁垒,实现从机构主体到资金流向的全链条闭环监管。

养老资金安全关乎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关乎社会公平与稳定。《指引》的出台为养老资金安全筑起了一道制度“防火墙”,笔者认为,确保《指引》全面落地实施需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

作为养老资金存管的核心执行者,商业银行肩负着系统支撑、风险识别、资金监管的重要使命,需要主动作为,并将资金存管业务视为切入养老金融蓝海、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契机,以专业的资金管理服务赢得政府与市场信任,逐步拓展养老金融生态布局。一方面,要夯实技术与流程基础,开发或升级专用存管业务系统,确保具备账户开立、资金冻结、条件触发划拨、风险监测、数据报送等核心功能。同时细化协议条款与操作流程,明确各方权责,实现开户、存管、划拨、注销全流程规范化运作,防范操作风险。另一方面,要筑牢风险防控防线,扮演好资金安全“守夜人”角色。银行需建立内部风险监测模型,重点排查存管资金挪用、机构高息揽储、非法集资等违规线索,一旦捕捉到风险预警信号,立即启动限制资金划转、上报监管部门等应急措施,坚决遏制风险扩散。同时,要平衡监管与服务效能,优化资金划拨流程,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提升拨付效率,避免因资金周转不畅影响养老机构正常运营与服务供给。在此基础上,可为合规优质养老机构提供融资、结算、养老金代发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助力养老机构良性发展。

监管部门需协调联动,严格执法。民政与金融监管部门应联合开展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确保养老机构、银行机构准确把握《指引》要求。建立常态化联合检查机制,对未按规定存管资金、违规收费的养老机构,依法采取约谈、曝光、纳入黑名单、吊销执照等惩戒措施,形成强大监管威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多举措保护养老“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