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聚焦区域特色 树立“皖美”标杆
□ 刘士岍 本报记者 李辉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以质量强县培育建设为抓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创新工作举措,持续推进质量强省建设,推动质量强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该局首批推荐19家县(区)进入全国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库,合肥市庐阳区和当涂县承担全国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创新试点任务,濉溪县、当涂县、和县、南陵县和芜湖市鸠江区5个县(区)参加2025年度百城质量提升活动。质量强省建设根基不断夯实。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坚持以系统化机制建设为牵引,全面夯实质量强县工作的制度根基,持续提升质量供给能力和水平。该局印发《关于开展质量强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系统构建涵盖工作调度、政策扶持和质量技术服务等在内的全链条工作机制,并设置资格审查、陈述答辩等验收流程,为培育建设工作奠定制度基础;研究制定《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培育建设单位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联席会议和工作专班,将质量强县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指导地方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推动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该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合力推动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工作。在各级政府层面,该局围绕产品、服务、工程等重点领域出台质量发展政策,设立质量提升专项资金,重点投向高质量发展研究、质量强县培育建设等工作;县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现场评审和陈述答辩会,分管县领导定期调度推进。在相关部门层面,该局围绕质量强县培育建设联合各部门共同发力,《安徽省质量强县(市、区)创建评估细则》涉及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多个部门业务。同时,各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指导培育建设单位,细化工作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指导各地探索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围绕质量强县培育建设,该省部署13项创新试点任务,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差异化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该局还组织各地围绕县域重点产业和民生重点领域,以县政府名义编制质量提升活动方案。
陕西
破题全域提质 推进协同发展
□ 张亮
今年以来,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紧扣质量强省战略部署,以“试点破题、全域提质”为主线,统筹推进质量强县(区)培育建设创新试点与百城质量提升活动,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协同联动,推进质量强县培育建设走深走实。
该局强化政策引领、全局谋划,持续优化顶层设计,扎实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先后印发《陕西省质量强企强链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持续做好质量强企强链强县(区)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质量强县(区)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和百城质量提升活动;推动洛川县入选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区)培育建设创新试点,推动神木市等6个县入选全国2025年百城质量提升活动名单;印发质量强县工作指南,培育县(区)累计服务企业1.4万家次,解决技术难题500余项。
在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工作中,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稳步推进洛川县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创新试点,也同步启动渭南市富平县、西安市莲湖区两个省级质量强县(区)培育建设创新试点,构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梯度培育机制,召开质量强县现场交流会,撰写《全国各地质量强县经验案例分析报告》,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案例库,着力推进各项工作做深做细。
该局还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质量强县工作布局,探索构建该省三大区域质量协同发展格局。关中、陕北、陕南区域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发展梯度分明,立足各区域发展特点和资源情况,该局通过标准、计量、认证检测等质量工具,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和难点,提升价值链层级,塑造发展新动能。关中地区聚焦科创与制造融合,强化质量对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低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研制形成一批原创先进产业标准,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陕北地区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升级,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陕南地区深耕绿色生态产业,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除此之外,陕西各地立足产业优势和发展阶段,以产业重点为载体,锚定产业发展目标,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一县一策”绘制质量蓝图,“安全﹢品质”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智能﹢绿色”引领工业制造转型升级,“民生﹢品牌”实现服务品质提档升级。
辽宁
创新不拘一格 活力竞相迸发
本报记者 乔燕强
辽宁省西丰县制定《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7年)》《西丰梅花鹿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方案》,打造鹿产业基地端、研发端、生产端、销售端、文化端的“五端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瓦房店市依托国家轴承及管道元件质检中心建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为198家轴承企业解决209项质量难题,节约费用700余万元。今年以来,辽宁省各地结合县域定位和资源禀赋,开展差异化创新实践,探索特色发展路径,质量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特色发展路径层出,品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县域质量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辽宁省市场监管局针对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印发《关于加强质量强县(区、市)培育建设工作的通知》,通过统筹政策实施、完善基础设施、深化试点实践、强化品牌建设、开展质量活动等举措,扎实推进质量强县培育建设,西丰县、瓦房店市获批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凌海市、阜蒙县、铁岭市银州区、海城市、桓仁县入选市场监管总局百城质量提升活动名单。首批进入辽宁省质量强县培育库的20个县(区、市)主动作为,出台实施方案、建立协调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措施,有序开展培育工作。
为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县域发展效能,辽宁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质效的指导意见》;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建成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116个,服务企业3万余家次。该局申报案例入选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践案例汇编。
辽宁省着力打造“辽宁优品”,以品牌培育助力质量强县建设。目前,该省已评定出冰葡萄酒、鹿茸片、河蟹等区域特色产品,工业机器人、大型离心压缩机等区域重点产品的“辽宁优品”46个,“辽宁优品”品牌美誉度和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相关实践入选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区域公共品牌传递质量信任提振消费信心)典型案例,品牌建设驱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有效增强。
重庆
夯实质量根基 优化质量生态
□ 周卉玲 本报记者 谢旺
在中国质量(南京)大会专题会议上,重庆市城口县培育“城口老腊肉”品牌的相关实践,入选质量赋能新质生产力(区域公共品牌传递质量信任提振消费信心)典型案例。该县在质量制度建设、产业转型、民生保障、基础能力、强链富民5个维度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小县域大质量”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重庆市质量强县工作的典型代表。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制度支撑、责任协同“三位一体”的质量强县建设工作格局。一是深化党建统领。创新“党群服务站﹢质量驿站”双站共建模式,在县域集成政策咨询、质量检测、技术帮扶等16项服务;在县(区、镇)选派非公党建指导员下沉企业一线,通过党员示范带动整体服务质量提升。二是夯实制度基础。将质量强县(区、镇)建设深度嵌入该市“33618”产业发展格局,会同6部门出台进一步推进质量强县(区、镇)若干措施;建立质量强县建设八大量化评价体系,推动县域治理向“规范发展”转型。三是突出主体主责。建立健全质量强县建设“县—镇—企”三级质量责任体系。
重庆不断优化质量生态,打好质量强县建设“组合拳”。在品牌打造方面,重庆围绕“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累计培育重点区域公用品牌300多个。目前,云阳县打造“云阳早面”品牌,鲜面市场份额占据全国70%以上。奉节县以“奉上好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产品质量、标准引领、品牌培育与诚信体系建设。南岸区龙门浩创新打造“沃土优服”区域公共服务品牌,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管理评价﹢体验评价”,消费者满意度提升15%。在人才培育方面,南川区打破属地化传统质量人才思维,创新推出“潮汐人才”模式。在项目引领方面,重庆实施质量提升项目30余项,解决县域质量需求100余项,质量金融产品助力融资增信超60亿元。在构建县域经济产业链方面,重庆以质量管理贯通产业链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提质升级。截至今年10月,忠县的麦制品以“质量﹢全链条管控”为核心路径,全产业链产值达10.8亿元,同比增长21.35%。
江西
各县各展其华 全域竞吐芬芳
本报记者 李培晞
近年来,江西省市场监管局牵头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立足全省县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破解质量提升同质化难题,推动质量强县建设呈现“一县一特色、全域竞芬芳”的生动格局。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聚焦县域发展需求,引导实施414个质量强链项目,布局建设国检中心9家、省检中心32家,获批筹建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家;推广上饶光伏新能源全面质量管理数字化系统,覆盖县域企业70%以上核心质量要素,降低相关开发使用成本80%;支持宜春、贵溪运用“锂质通”“铜质通”平台,推动企业建立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深挖县域特色资源,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6个,县域覆盖率达80%,区域品牌市场认可度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
该局积极促进各地以质量提升为契机,打破产业壁垒。湖口县按“沿山药果茶、沿路粮油蔬、沿湖鱼虾蟹”布局2200多公顷高标准农田,配套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带动周边两万余户农民增收;井冈山市制定景区导览、研学服务等12项地方标准,优化红色研学课程30余种,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万人次;会昌县推动氟盐新材料产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形成“工业提质﹢农业增效”的双向赋能模式,2024年产值突破80亿元;樟树市立足“中国药都”定位,构建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覆盖200余种中药材、500余家医药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98%以上;婺源县依托“中国最美乡村”生态资源,制定茶叶种植、加工、包装等6项团体标准,建立20个标准化示范茶园,茶叶单价较此前提升40%;吉安市引入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搭建产业公共检测平台,提供10余项相关服务,累计帮助企业降低检测成本30%以上。
在特色产业创优行动中,江西省市场监管局深挖历史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标识的质量品牌。于都县制定客家刺绣服装地方标准,规范针法、面料、工艺等8项指标,培育“于都客家绣”等3个知名品牌,年出口额超两亿元;铅山县依托“连四纸”非遗技艺,建立18道工序的质量管控体系,开发文创产品200余种,入驻全国100余家文创门店,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贵州
着力培育工程 引领强县建设
本报记者 李嘉
2025年,贵州省狠抓质量强县培育工程,积极开展质量强县培育建设创新试点和百城质量提升活动,涌现出毕节市大方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和安顺市西秀区等一批典型案例,为全省其他县(区、市)提供了建设样本和可供复制的经验。
大方县坚持“原生境、低密度、高品质、全链条”的发展路径,首创林下仿野生种植天麻方式,指导企业建立覆盖全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追溯体系,积极推动生产从原料销售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型,创新“天麻﹢”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大方天麻”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据统计,该县今年天麻产业相关经营主体增加至302家,构建起种植、加工、科技全链条天麻产业矩阵,走出一条以质量创新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为质量强县建设提供了“大方样板”。
榕江县以“村超”IP为突破口,创新“村超﹢”质量发展生态,在区域品牌打造、产品质量升级、服务品质提升三大领域成效显著。该县依托“村超”品牌势能,推出“村字号”子品牌培育行动,开发“村漂”“村越”“村秀”等特色IP,明确质量底线与服务规范;聚焦“村超”核心品类,推动制定统一技术规范,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重点规范“村超”商标使用行为;创新“村超﹢产业”合作模式,开发村超可乐、酱酒、酸汤等高品质联名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开展服务质量提质行动。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该县旅游综合收入约94亿元。
安顺市西秀区是国家火炬计划航空产业特色基地,拥有安大、安吉航空等一批深耕航空制造的龙头企业。为进一步激活质量提升动能,该区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集成计量检测、标准制定、认证认可、技术咨询、质量服务5类服务,避免企业“多头跑”;打造“技术攻关﹢质量总结”双轮驱动的标杆培育模式,通过系列举措,机械加工供应商产品一次性合格率、交货准时率达标且超额提升,其中机械加工产品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19%,外部质量损失率有效降低到0.13%;打造“贵州航空产业城”区域公共品牌,强化“精密、可靠、高端”的品牌标签,品牌认知度在西南地区航空制造领域显著提升。
福建建瓯双轮驱动焕新 千年古城溢彩
□ 陈永 本报记者 江岱
晨曦初照,建溪如练,穿城而过。千年古城在薄雾中苏醒,理学遗风与市井烟火交织氤氲。这里是福建省建瓯市,一座承载1800余年建州文脉的闽北名城。
近年来,建瓯市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将深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产业跃升的内生动力,探索出“文化赋能﹢质量提升”双轮驱动的创新路径。
在酒香氤氲处,“福矛窖酒酿造技艺”这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被活化新生,“福矛窖酒”品牌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并摘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双龙戏珠公司实现产能扩容,福酒公司顺势而起,福将新品融合山海生态风味。在茶韵悠长间,北苑复兴“1﹢5”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北苑贡茶文化节吸引海内外宾朋,品牌连续3年跻身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在竹影婆娑里,建竹品牌应运而生,30余座竹元素“茶空间”诗意落成,80余道“全笋宴”让舌尖“记住”乡愁。
文化的认同,最终落脚于对品质的信任。近年来,建瓯市依托“中国美食文化地标城市”的金字招牌,将千年文脉与现代质量标准深度绑定,让“建字号”成为品质与信誉的代名词。该市147家企业获“千年建州·建字号”“建州味道”授权,300余类授权产品被纳入全流程品控体系,建州味道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等16项技艺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菜品标准筑牢安全底线。
建瓯市将“文”与“质”的融合延伸至消费终端,定义品质消费新生态。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食品安全放心消费街,融入省级“百城千家食品安全承诺行动”,打造集文化体验、品质消费、信用保障于一体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文化的价值,亦需知识产权的“铠甲”守护。近年来,建瓯市以“千年建州”文化价值提升为契机,织密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对“建瓯笋干”“北苑贡茶”等核心文化符号加速商标注册与地理标志保护;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达25件,9家企业跻身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行列,专利质押融资突破2521万元。
文化如水,润泽产业筋骨;质量如磐,托举品牌高度。未来,建瓯市将锚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标,持续完善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科技赋能与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千年建州”文化价值与现代质量治理深度融合,书写质量强市新篇章。
山西高平
质量驱动变革 价值铸就品牌
本报记者 秦海峰
县域经济如何实现质量变革?山西省高平市的答案是,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书写质量强县生动答卷。今年以来,高平市紧扣百城质量提升活动要求,以创新试点为突破,聚焦特色农业与工业两大核心,探索出“科技赋能、链条延伸、品牌塑魂”的质量提升路径,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效双升。
高平市将创新试点作为质量提升的“先手棋”,精心布局,筑牢发展根基。
农业领域,面对北方丘陵地区甘薯种植“用工多、产量低”难题,高平市依托“甘薯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创新试点,携手山西农业大学组建专家团队,“理论培训﹢田间实操”双管齐下,精准破解技术瓶颈。同时,该市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稳步跻身国内有机甘薯淀粉产业头部阵营。
工业领域同样亮点纷呈。该市食品加工业以“众禾壹心全球共享甜品超级工厂”为载体,全国领先的液氮冷冻和冻转鲜技术推动食品精深加工迈向新境界。福江不锈钢、恒通煤矸石利用两大创新试点坚持“自主研发﹢专利赋能”,让不锈钢厚度精度达到发丝级,让煤矸石变废为宝,为传统产业注入质量灵魂。
高平市构建“龙头引领﹢科技支撑﹢全链发展”模式,让质量优势贯穿产业链每个环节。
以山西凯永养殖集团为龙头,该市形成“饲料加工—育种—育肥—屠宰”完整闭环,2024年出栏生猪105万头,连续3年居山西省第一位。福江不锈钢智慧产业园采用先进传动控制系统,生产出厚度0.05毫米超高精密不锈钢薄板,实现各类产品全覆盖。
高平市以品牌温度凝聚消费共识,打造特色品牌矩阵。
“太行润源—晋汾香猪肉”“吉利尔—潞绸被”“泫氏—铸管”“海诺—玻璃微球”先后荣获“山西精品”公用品牌,建设品牌高地,带动企业收入稳步增长。农业领域挖掘炎帝农耕文化,打造“五彩农业”品牌矩阵,精准对接健康消费需求。
文旅康养品牌异军突起。该市举办“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活动,擦亮“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金字招牌;借势《黑神话:悟空》,铁佛寺等历史遗珍吸引全球目光,炎帝中庙等2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