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栾卸村:爷爷种“树”孙子收“果”

(来源:邢台网)

转自:邢台网

编者按: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诗中美景照进现实,成为如今河北省邢台市太行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生动注脚。

多年来,邢台市太行山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代接着一代干,护好山、育好林,把生态优先融入乡村建设的每一步。如今,绿色已成为这里和美乡村建设最亮的底色。

即日起,邢台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和美乡村的生态密码”系列报道,带您走进太行山区,看看他们如何守护山水、点绿成金,找到通往和美生活的幸福密码。

本报讯(记者王帅薇)11月22日,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栾卸银杏风景区层林尽染,上百名骑行爱好者驰骋其间,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进入赏叶季以来,景区内体验骑行赏景的游客超2.5万人次。

风景区所在的沙河市栾卸村种有万亩银杏树,四季有景,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然而,30多年前,这里曾是靠煤矿开采吃饭的“工业村”。

“挖矿带来了财富,家园却蒙了尘。”看着山头地里的黑色粉尘,村“两委”班子决定:治山、关矿。

2002年,经过考察、探索,栾卸村党总支书记李长庚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在山上种植药用价值高的银杏树。

“银杏树生长慢,种下去十年八年都见不到效益。”村民们直摇头。

“这话不假,可咱得往长远看。银杏树又叫‘公孙树’,有‘爷种树而孙收果’的说法。更重要的是,银杏叶子、果子都能入药,咱们村有药厂,种银杏树,是给子孙铺路呢。”李长庚耐心解释。为打消群众顾虑,种树费用村集体全包,树苗村里购买、村民出工给工钱。

2005年,栾卸村所属的大大小小7座煤矿全部关停。与此同时,110万棵银杏树在万亩土地上扎下根、泛了青。之后,村里还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创新推出“确股确权不确地”土地承包模式,让家家户户做股东,年年有分红。

“20多年过去,手指粗的银杏树苗,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当初种树的人也都有了儿孙,也在银杏林里挣上了工资。真应了那句说法,‘爷种树而孙收果’。”70岁的村民李书林感触颇深。

“种树的时候树苗2元一株,现在一棵值500多元,整片林子估值超5亿元。”栾卸村办企业河北恒利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燕峰说,依托丰富的银杏资源,该公司形成了种植、提取、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环境美了,鸟儿来了。曾经这里“鸟”迹罕至,如今却成了鸟的乐园,白的、黄的、黑的,好些村民没见过、叫不上名的鸟都在栾卸安了家。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村集体成立旅游公司,建起生态菜园、康养公寓,让好生态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赏叶季期间,景区单日人流量最高突破10万人次。非遗“李家大锅菜”摊主李晨忙得脚不沾地,她说:“一锅菜盛200多碗,一天能卖3锅,最多那天卖了7000多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栾卸村:爷爷种“树”孙子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