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召开。这场会议强调,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行动,要求着力在规划、资金、运营、治理4个方面下功夫。
城市更新行动的巨额资金需求该如何满足?这显然将成为城市更新面临主要难点与热点之一。
与过去城市增量扩张时代相比,当前的城市更新资金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一,过去一些城市主要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巨额资金支撑扩张;而城市更新面对的是建成区存量资产,土地出让空间有限,必须摆脱对单一土地收益的依赖,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资金生态。其二,增量扩张时期的项目资金回收周期短、收益明确,而城市更新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历史街区保护、基础设施升级等,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公益属性强的特点,需要匹配长周期、低风险偏好的资金。其三,过去资金使用侧重项目建设进度,而城市更新要求资金向民生改善、安全韧性、产业升级等核心目标倾斜,这对资金使用的精准性与可持续性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资金逻辑的转型,现有探索大体上是朝着多渠道并举方向探索,主要是政府下场引导、金融入场赋能、居民进场参与、企业到场运营。政府资金“下场”发挥撬动作用,如中央财政通过定额补助、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多种形式注入资金;地方则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金融市场“入场”可提供专业支撑,如金融监管总局正研究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政策性银行加大长期贷款投放,REITs等证券化工具加速落地,消费基础设施REITs为商业载体更新提供了资金循环渠道。居民资金“进场”实现共建共享,如一些地方通过“政府+居民+产权单位”的出资模式、产权激励机制等,鼓励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部分案例证明了居民出资的可行性。企业资金“到场”承担运营责任,如有的民营企业通过自主投资、多元合作等方式参与更新,探索出“租金+增值服务+收益分成”的盈利模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然而,多元渠道的探索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从政府资金来看,一些地方债务压力仍存,专项债资金分配与地方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有待优化。金融市场方面,城市更新项目的长周期、低回报特征与金融资本追求短期收益的诉求存在一定错配,现有贷款产品和管理制度难以完全匹配项目需求,REITs等新型工具的市场接受度仍需提升。居民参与层面,多元产权主体对出资比例、改造方案意见可能存在分歧,部分低收入群体缺乏出资能力和金融支持。企业参与则面临盈利模式问题等因素,投资意愿也有待提振。
破解城市更新资金难题,未来仍需在政策与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让资金“引得进、用得好、能循环”。
在政策创新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目前,已有35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城市,他们在资金筹集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与推广。接下来,还建议扩大地方专项债投向城市更新的范围,允许更多项目将专项债用作资本金;优化中央财政补助方式,对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适当降低申报门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快出台城市更新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长周期、低利率信贷产品,同时扩大REITs试点范围,将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运营等资产纳入其中,提升资产流动性。
在机制创新方面,需构建多方共赢的可持续模式。建立“城市体检—更新规划—资金匹配”的联动机制,精准识别更新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行“按效付费”制度,将资金拨付与项目民生改善成效、安全保障水平等挂钩,强化资金绩效管理。针对居民参与,建议推出低息长期贷款、产权明晰等配套政策,通过片区统筹开发增加商业配套,让居民间接分享运营收益;针对企业参与,应完善收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通过特许经营、运营权出让等方式保障合理收益,简化审批流程,明确政策连续性,稳定投资预期。
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资金问题的破解,既需要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更需要构建与存量时代相适应的多元资金生态。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力与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必将有更多资金注入城市更新的实践中,让老旧城区焕发新活力,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