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江山-瓮福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项目基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敖子棋 摄山王果智能生产线上工作人员调试设备。 (贵州山王果集团供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11月10日,贵州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推荐表彰名单公示,全省5家企业入选,其中一家就是位于黔南州的贵州瓮福蓝天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自2007年以来,其核心产品无水氟化氢迭代至第七代,连续15年增产,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前三,且盈利能力突出,利润率约50%。
产品迭代升级,企业行稳致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黔南州“三化”协同发展,推动产业体系整体升级,在提质增效中稳步前行。
在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引下,智能化已成为黔南工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该州以现代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为主导产业,推动瓮福磷化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300余家生态企业,建成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数字化车间,助力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龙里县的贵龙工业园区,一辆辆满载板材的货车有序从贵州桔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驶出,这里每天生产2000立方米板材,需要40辆大型拖挂车才能运出。2023年,企业投资6亿元在贵州建设年产能60万立方米的生产线,规模是其重庆工厂的两倍。这一决策背后,是该公司“关六建二”的战略调整——关停6家落后老厂,新建2家现代化工厂。
在桔瑞森生产车间,质量检测环节采用高速摄像机和AI图像识别技术,对每一块板材进行瞬时扫描、自动判定等级。公司负责人姚家全说,智能化生产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实现了产品标准化,是企业在价格大幅下降情况下仍能保持微利的关键。投产不到半年,企业累计产能已突破22.5万立方米。
黔南州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业提质升级。作为刺梨龙头企业的贵州山王果集团连续多年将15%的营收投入科技创新,与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功转化出深度酵活系列产品、固态类SOD高活性产品等创新产品。
企业建成刺梨5G智慧工厂,鲜果压榨线每小时可处理30吨刺梨鲜果,水平式异形给袋机每分钟灌装3600袋液态产品,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高度自动化。通过5G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各环节,工厂产能提升5倍,年消耗鲜果1.5万吨,良品率提升至99.8%。
科技创新成果正在反哺产业链发展。“十四五”期间,企业年营收从2020年的6000万元增长至3亿元,累计带动2万余农户增收2亿元。在生态效益方面,1.2万亩有机刺梨基地使石漠化区域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75%,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另一边,黔南高新区内能源结构转型持续推进。2台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2家在建总装机2700MW的抽水蓄能企业、5家余热发电企业及分布式光伏项目等,共同构建起多元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这种多能互补的模式驱动黔南工业能源体系向低碳化发展。2020年至2024年,黔南高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每万元2.96吨标煤降至2.29吨,降幅达22.84%。电力消费占比从46.06%降至22.20%,而天然气消费占比翻倍增至1.67%,煤炭消费占比五年下降超5个百分点。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同样成效显著。园区内,老牌企业磷化集团累计投入约30亿元,实现磷石膏循环利用;川恒与裕能、盛屯等企业构建了“磷化工+金属冶炼+新能源材料”耦合产业链,实现磷酸、硫酸等资源循环共享;园区企业产生的飞灰被送到专业环保企业进行资源转化。
近日,《国家碳达峰试点(黔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方案》发布,标志着黔南高新区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方案设定的目标,届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将提升至3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0%,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增至400兆瓦,磷石膏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