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张鹏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的战略部署,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继承发扬,也充分彰显了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大国担当。“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文化遗产层次丰富、内蕴深厚,如何凸显扬州在其中的独特定位成为亟待回应的学术和现实问题。讨论扬州段“海丝”遗产,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扬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全线中的历史定位。这一定位可以总结为:凭借先天区位优势和后天人工改造,扬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海陆连接点,其地理枢纽地位贯穿历史始终。
长江水道的多次南移,使扬州从可观“广陵潮”的滨海地带,逐步发展为通海港口,形成“淮南江北海西头”的区位优势,具备停靠航船、发展交运的天然条件。人工运河的开凿进一步强化其枢纽功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成为南北大运河的最早段落;西汉吴王刘濞开运盐河,东连海口,成为域外船舶西抵扬州的重要航线;隋代淮南运河贯通后,扬州控江扼淮,北接京洛,南连苏杭,形成海陆双通,内外兼顾的交通网络。即便明清时期长江河口东移,扬州仍凭借大运河枢纽地位,成为琉球国使、日本遣明使、荷兰和英国访华使团北上华北、南下东南的必经之地,延续南北水运咽喉的地理优势。
这些“海丝”扬州段的历史背后蕴藏多层次的价值体系。首先是连接海陆丝路、贯通南北交通的地理枢纽和贸易交流价值。扬州依托港口优势,形成涵盖香料、陶瓷、丝绸、铜器等品类的国际市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其次是促进宗教、艺术、习俗双向交流的文化传播价值。扬州作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推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传播,以及艺术、习俗的双向融合。最后是推动外来移民社区与本土文化交流互鉴的区域社会演变价值。扬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之一,域内域外文化存在长期互动。特别在江都波斯庄、高邮清真村等案例中,我们既能看到移民群体对本土文化的适配与接纳,也能见到本土社会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形成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扬州段“海丝”遗产尽管具备多层次的丰富价值,但当前在保存传承和活化利用上仍然面临相当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兼顾断裂性矛盾和化解单一性矛盾的基础上,同时从实证研究、价值整合和公众传播三个维度着手,梳理扬州段“海丝”遗产的发展脉络、价值构成,并进一步明确其“海陆连接点”的核心历史定位。具体来说,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一是阐释运河与长江如何经由扬州构成亚洲内陆和东亚海域间的交通网络;二是论证多元文化和价值体系如何在扬州在地融合;三是解析商品、物资和文化流动的双向性,亦即弥合“从扬州”和“到扬州”的差异,凸显扬州在“海丝”沿线城市体系中的不可替代性。
运河、长江与早期海岸线在扬州同时交汇。这种独特区位让它在历史上逐步发展成连接中国内陆南北和东亚海域世界的双重枢纽。因此,扬州在“海丝”沿线城市格局中较之其他海港城市的独特性,即在于“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价值——既是海外商品、思想、文化经长江、运河深入中国腹地的最后一站,也是传统中国社会的诸多经济和人文要素通过海洋走向世界的第一站。
未来,扬州需要进一步点亮“海陆连接点”特色,统筹“海丝”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让“海丝”价值得到更充分地弘扬。同时,加强与西安、洛阳等陆上丝路城市以及广州、泉州等海上丝路城市的深度合作,形成陆海联动的遗产集群效应,早日促成“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陆向文明如何与海向文明对话的重大课题,作出具有扬州特点的独到阐释,从而展现中国“海丝”遗产类型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为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2025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5ZHC048〉和202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专项重点课题〈24SFZA-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