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走进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水泥院),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内,热模试验平台稳定运行,数字仿真中心的大屏幕上数据滚动,科研人员正专注地调试着1800℃下能够稳定燃烧的全系统全氧燃烧热模中试平台的试验参数。“我们拥有亚洲唯一的预热预分解热模实验平台,配合完善的数字仿真中心,正在加速推进水泥行业的绿色低碳革命。”天津水泥院总工程师彭学平介绍。这座充满科技感的研发基地,如今已成为天津市深化与央企大院大所合作、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典范。
天津水泥院是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的国家级重点科研设计单位。3年前,其新产业孵化基地落户红桥区光荣道科技产业园核心区。这里曾是闲置的泰盈科技大厦。2023年,天津市启动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改革行动,为研究院与闲置资产的“联姻”提供了契机。在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希望扩大研发基地的天津水泥院所属天津中材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决定落子于此。
然而,盘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面临的最大难点在于用地性质转换,”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红桥分局副局长赵强回忆说,“项目原规划为工业用地,而研究院建设高端科技实验室的需求,则涉及用地性质调整和容积率变更。”按照以往政策,这类变更需要经过规划调整论证、编制调整方案、公示、专家论证等多个环节,耗时较长。
针对这一类共性难题,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班梳理了全市重点盘活存量项目的问题清单,创新性地推出涵盖规划资源领域的多项支持政策。“在产业准入、用地转换、容积率调整等全链条改革政策支持下,该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短至50天,成为天津城区内首个由工业用地转换为其他商务用地的产业项目。”赵强表示。
天津水泥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永刚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市、区两级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成功盘活项目,不仅激活了资产,更搭建起助推企业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平台。
这座焕然一新的大楼已成为水泥行业绿色转型的“创新引擎”。在红桥区的积极推荐和协调下,企业不仅顺利完成新址入驻,更牵头组建了“水泥行业绿色生态与低碳零碳创新联合体”。该联合体精准聚焦“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全流程管碳—绿色生态”五大技术方向,汇聚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形成跨学科、跨行业的协同创新网络。
在这个崭新的平台上,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彭学平带领的团队加快推进全氧燃烧、氢能煅烧等前沿技术研发。“我们研发的水泥工业全氧燃烧体系流程再造成套低碳技术装备,已在青州中联年产20万吨CO2全氧燃烧富集提纯示范项目成功应用,为低浓度烟气源工业领域提供了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联合体在碳吸附新材料、高二氧化碳下碳酸盐分解新技术、全氧燃烧研究新体系等方面取得系列突破,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从政策对接到平台建设,企业获得了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的有力支持。”赵永刚表示,在多方合力助推下,公司正着力攻坚全氧燃烧、氢能煅烧等前沿技术,系统构建贯穿“源头减碳、生产降碳、末端固碳”的全流程降碳体系。
如今,这栋研发大楼里,科技创新随处可见:科研人员在仿真系统中模拟氢能燃烧场景,碳管理平台实时追踪产线排放数据,新一代低碳水泥样品不断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里不仅是企业研发的“新家”,更是天津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从盘活一栋闲置楼宇到激活一个创新链条,在这片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热土上,政府精准搭台、企业聚力创新的协奏曲,正谱写着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