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三无飞机”并非“酷炫玩具”,而是飞行的安全隐患。
面条厂里“搓”出来的飞机,你敢坐吗?
11月23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报道称,一些没有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适航许可、所有权备案的飞机产品,正暗流涌动地在市场里销售流通。对此,涉事地之一山东邹平已针对“三无飞机”成立了调查组,赴现场对曝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
载人的飞机竟然是“三无产品”,自制飞机乱象,将生命安全当儿戏,不仅触碰了法律红线,也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当小作坊的生产方式,与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现代交通工具结合在一起,人们在深感意外的同时,自然会对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感到担忧。事实上,从报道中可以看到,“三无飞机”的产销链条几乎全都处在野蛮生长状态。
从生产端看,面条厂里“搓”飞机,各种飞行群里买来的配件,院落里随意堆放的布满灰尘的桨叶,生锈的零部件,甚至汽车发动机直接成了动力源,种种乱象,让人很难想象,如此粗糙的生产模式,造的竟然是供人坐的飞机。这压根不是在“玩高端”“玩刺激”,而是在逐利冲动下,对安全规则和相关法律约束的肆意“飞越”。
而在销售环节,二手交易平台已然成了这种“野生”飞机的公开售卖渠道;短视频平台“农民造飞机”的标签又起到了为其引流获客的作用。这种售卖“三无飞机”的行为,既是对民用航空法的公然漠视,也是对生命安全的极端不负责任。
民用航空器的生产、销售、飞行,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比如,涉及民用航空器安全的关键部件(如发动机、螺旋桨等)需经民航局审定,取得型号合格证或适航批准;生产企业须取得许可认证;飞行员须具备专业资质等,这不仅是国际通行惯例,更是我国法律的明确要求。
而这些“手搓”飞机,从制作到销售,全程都是违规操作。今年9月,四川一男子就在驾驶“三无飞机”直播时发生坠亡的惨剧,对相关产业发出了直接警示。
更值得警惕的是,“手搓”飞机的灰产参与者已然成为既得利益者,并形成了某种维护“共同利益”的惯用操作。比如,实质上是整机销售,却与买家签“配件套材”合同,有的还只允许“静态展示”,以逃避监管,让乱象更具隐蔽性。
对此,相关监管就需拿出多维度发力、全链条管控的办法。首先,监管部门应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针对生产作坊、网络交易平台等开展专项整治,既要查处非法生产销售行为,也要追责给“三无产品”提供交易渠道的平台方,彻底斩断黑色产业链。
对平台而言,需通过屏蔽相关关键词等做法,从源头遏制“自制飞机售卖”等违规内容的传播。
“三无飞机”并非“酷炫玩具”,而是飞行的安全隐患。当几十万元甚至只有几万元的“手搓”飞机,成了观光生意中的“空中体验”项目,就成了悬在用户个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新兴产业的崛起,都不能以牺牲生命安全为代价,不容草台班子胡乱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