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2025年11月19日是第24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呼吸不畅,当心慢阻肺病”犹如一声警钟,提醒我们不再忽视身体发出的每一次呼吸警报。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牛毓茜主任表示,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忽视每一次咳嗽、每一分气短,主动进行肺功能检查,守护我们的呼吸自由。
小心这个“沉默的杀手”
牛主任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简单来说,健康的肺部就像富有弹性的海绵,气道通畅。而慢阻肺患者的气道由于长期受到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刺激,会发生气道壁增厚、狭窄和肺泡结构破坏(即肺气肿),导致呼气困难,感觉“呼吸像被掐住了脖子”,气体被困在肺内,难以排出。
慢阻肺在我国的形势非常严峻,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患者人数近1亿,但疾病的知晓率却不足10% 。许多患者将反复咳嗽、活动后气短误认为是“衰老”或“吸烟者的正常现象”,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呼吸不畅’是慢阻肺最核心、却也最易被忽略的信号。今年的主题直接点出了这一关键早期症状,旨在呼吁公众提高警惕。”牛主任说,慢阻肺的早期症状非常具有“欺骗性”,我们需要学会辨别。首先是慢性咳嗽咳痰,几乎每天都有,尤其在清晨较为明显。另外,还会发生进行性气短或呼吸困难,最初可能只在爬楼梯、拎重物时感觉“气不够用”,但随着病情发展,在平地走路、甚至穿衣洗澡都会喘不上气。“早期的慢阻肺经常会被误诊,正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全球慢阻肺倡议组织强调,一旦出现上述迹象,应尽快进行肺功能检查。”牛主任说。
远离三种有害环境
慢阻肺并非凭空而来,它的发生与长期暴露于有害环境密切相关。如果属于以下人群,需要格外当心。首先,吸烟是头号元凶。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二手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都会持续损伤气道和肺组织。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指出,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到3倍。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其次,室内外空气污染。长期处于高浓度PM2.5的室外环境,或是在通风不良的室内使用煤炭、生物燃料(如柴草、动物粪便)做饭、取暖,都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另外,职业暴露与遗传因素。工作中长期接触粉尘、化学烟雾的矿工、纺织工人、建筑工人等,也是慢阻肺的高发群体。
“如果是高风险人群并出现了‘呼吸不畅’的症状,下一步就是科学诊断。”牛主任介绍,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这个检查非常简单,就像吹气球一样,只需按照医生指令用力向一台机器吹气,就能精确测量出您的肺部通气功能。早期诊断和干预,可以显著延缓肺功能下降,让患者在未来多年内维持较好的生活状态。
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
“如果不幸确诊慢阻肺,也无须过度恐慌。慢阻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病情,享受正常生活。”牛主任说。
治疗中,医生通常会开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性皮质激素。它们能直接作用于肺部,快速缓解气道阻塞,减轻症状。“切记必须遵医嘱长期规律使用,不可症状一好转就自行停药。”牛主任提醒,非药物治疗也十分关键,包括:肺康复计划,坚持氧疗,积极接种疫苗。
肺康复计划是管理慢阻肺的“法宝”,包括量身定制的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运动锻炼和营养指导,能有效增强体力和肺功能,减少住院次数;另外,对于重症患者,医生可能建议长期家庭氧疗,以改善缺氧状况,延长生命。但家庭氧疗也需要遵医嘱,针对不同的慢阻肺进展阶段进行,不可擅自在家使用,以免造成伤害。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可预防呼吸道感染,还可避免慢阻肺急性加重。对于重度慢阻肺患者,目前还有单向活瓣肺减容术、热蒸汽肺减容术等先进微创技术,可为患者提供更多精准治疗选择。”牛主任说。
另外,定期体检,主动筛查也很重要。牛主任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院呼吸科进行肺功能检查,抓住早期干预的机遇。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联动多家机构开展世界慢阻肺日活动
本报讯 11月19日是第24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为“呼吸不顺畅,当心慢阻肺”,旨在提升公众对慢阻肺的认知,强调疾病早期诊断与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贵阳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的技术牵头单位,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联合贵阳市云岩区卫健局、贵阳市云岩区疾控中心等多家机构,在头桥社区举办了大型惠民义诊活动。
据介绍,贵阳市公卫中心2025年1月成立“慢阻肺病诊疗中心”,通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机构联动”的体系,打造“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的闭环管理模式。该模式突破传统“诊断—治疗”的碎片化医疗,从四个方面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一、全周期覆盖,从高危人群筛查、疫苗接种等方面预防干预,到急性期救治、稳定期康复,形成疾病管理闭环;二、多学科联动,呼吸科、老年病科、心血管科、中医科等14个学科专家组成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为复杂病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三、基层赋能,联合2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开设“慢阻肺病呼吸专科门诊”,推动筛查、转诊、随访分级诊疗体系落地; 四、公卫医养整合医疗、康复、养老资源,提供连续性服务,有效弥补传统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长期管理中的不足。
数据显示,2024年11月至2025年10月,市公卫中心下沉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筛查慢阻肺病高危人群1245人,免费开展肺功能检查960例,新确诊慢阻肺患者164人,通过早期干预延缓患者肺功能恶化,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未来,市公卫中心将继续深化“医防融合”体系,探索“互联网 慢病管理”新模式,助力“健康贵阳”建设,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连续的健康服务。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
(《关注每一次呼吸不畅》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