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网络直播是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新方式,但近年来,一些被异化为流量场景的“宿舍直播”在网络平台走红,扰乱了校园秩序,带偏了价值导向,甚至波及到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形象,亟须引起警惕。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表达权,直播作为一种轻量化的内容创作形式,门槛低、反馈快,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展示生活、记录成长、合理表达。从聊天互动到才艺展示,从学习陪伴到带货推广,大学生在宿舍开直播本无可厚非,但当一些“流量逻辑”把宿舍变成表演舞台,迎合热点、制造人设、追逐粉丝,则会导致价值观偏移,损害学习生活环境,更会偏离大学应有的育人方向。
宿舍直播,需警惕共享空间的边界被无形打破。宿舍并非个人工作室,而是多名同学共同生活的空间。直播过程中的灯光、设备、互动与噪音,极有可能会影响他人学习休息。即便室友没有出现在镜头中,也可能因声音、背景、物品等细节被动暴露隐私。公共空间被“私人直播”强行占用,不仅损害了室友的权益,也破坏了校园生活应有的秩序感与安全感。
宿舍直播,需警惕部分大学生被流量裹挟,价值判断出现偏移。大学阶段本应是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形成自主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然而,在点赞、涨粉和刷礼物的持续刺激下,一些学生开始把“直播热度”视为评判自我和生活的重要标准。真实生活变成了“可被消费的生活”,自我表达也变成了“迎合流量的表演”。这种被动迎合网络评价体系的倾向,不仅可能影响学业与生活,也会在无形中加重心理负担,使年轻人陷入“流量焦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商业力量的渗透与包装。一些MCN 机构借“大学生”之名,行商业营销之实。他们利用大学生自带的社会关注度与信任感,刻意布置宿舍场景、包装人设、甚至推动涉“擦边”的内容呈现,以“校园”“清新”“真实”为标签吸引流量。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学校空间的纯洁性,还有可能导致不良价值导向传播,破坏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认知。
面对这一现象,治理的关键不在“一禁了之”,而是要学校、平台、学生三方共同努力,让技术在合理边界内发挥正向作用,守住校园本色。
一方面,高校应完善宿舍管理规范,明确直播行为的边界。维护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是学校最基本的管理责任。宿舍直播必须建立在全体成员自愿、知情、可随时撤回的前提下,任何影响他人学习生活的行为都应被及时制止。对于涉及商业合作、带货推广、外部机构进校拍摄等活动,应制定严格审批机制,避免宿舍空间被异化为商业化“直播间”。
其次,平台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与推流管理。要通过技术识别,对可能涉及隐私侵犯、擦边营销、诱导模仿的内容进行限制、封号。对涉及大学生身份的直播账号,可建立风险提示机制,引导用户谨慎展示私人空间。
大学生群体自身也应增强媒介素养和公共空间安全意识。要知道,自由的表达不应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追求关注度可以理解,但不能让短期流量替代长期成长。大学阶段的价值取向,会深刻影响未来的人生轨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知识、人格、能力的提升,始终是年轻人最可靠的底气。
来源:半月谈
作者: 王金金 丁非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