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从千年古城墙到现代水舞台,从深邃山林到梦幻夜色,山西旅游演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厚重的三晋大地注入灵动与温度。一场场打破传统观演模式的视听盛宴,不仅是景区留住游客的“夜经济”法宝,更成为游客读懂山西历史、感知山西文化、爱上山西风土的情感纽带。在“演艺+”的深度融合下,山西文旅产业正在谱写一曲古今交融、生机勃发的华彩乐章。
演艺+景区
从“过境地”到“目的地”的蜕变
依托于山西得天独厚的古堡、古城、名山、大川,一批演艺项目深深植根于景区肌理,成为景区灵魂的延伸与升华。它们不再仅仅是观光的点缀,而是驱动游客从“匆匆而过”到“驻足停留”的核心吸引力,成功实现了从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的转型。
行走在《又见平遥》剧场内,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穿越回清末平遥城的“参与者”。镖师出征前的话别、浴火重生的灵魂呐喊、一碗面里承载的乡愁……晋商的诚信仁义、家族的兴衰传承、山西的民俗风情,在移步换景的沉浸体验中直击心灵。
同样以古城为画卷,《遇见秀容》在忻州古城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民俗长卷。游客跟随演员的脚步,在古城的街巷、院落中穿梭,秀容书院的琅琅书声、市井街头的烟火气息、古韵悠扬的民俗表演,将忻州的历史文脉与生活质感娓娓道来。这部剧已成为忻州古城的“流量密码”,尤其在节假日,场场爆满,热度出圈。它通过开发专属小剧场、布局剧本杀、特色文创等多元业态,从一个演艺项目升级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充分释放了“演艺+”的乘数效应。
在皇城相府,明清院落大型实景融入剧《再回相府》则开辟了另一种可能。当陈廷敬的故事在自家府邸的深宅大院中真实上演,历史的厚重感与戏剧的感染力浑然天成。古老的砖瓦、门窗都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光影流转间,观众仿佛与这位一代名相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景即是剧,剧即是景”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遗产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让静态的古建筑“活”了起来。
文化+体验
在沉浸中与历史深情对望
山西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演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些剧目绝非简单的场面堆砌,而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IP,通过创新的艺术表达和沉浸式的体验设计,让尘封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完成了一场场生动深刻的文化传承。
大型山水实景剧《千年铁魂》在晋城司徒小镇,将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铁花”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以太行山为天然幕布,以晋城千年冶铁史为剧本。当夜幕降临,高达1500℃的铁水被奋力击打向天空,瞬间化作万千流星火雨,泼金洒银与雄浑的音乐、粗犷的舞蹈交织成一曲歌颂工匠精神与生命力量的雄浑史诗。
在运城永济的普救寺,大型行浸式夜游体验剧《梦境·西厢记》则为经典爱情故事赋予了全新的浪漫表达。游客提着灯笼,行走在千年古刹的夜色中,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场景。
阳泉盂县的藏山景区,则以“忠义”文化为核,打造了我省首部“环山影像”大型山林实景剧《赵氏孤儿传说——再回藏山》。整场演出以整个藏山山脉为舞台,运用声、光、电及环山投影技术,将程婴救孤的悲壮故事投射于丹崖碧水之上。观众置身于山林之中,与表演“零距离”,与历史“零距离”。
而在长治武乡,大型红色主题实景演艺《太行山上》则以巍巍太行山为背景,用浩大的场面和真挚的情感,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这种“浸入式”和“坐看式”相结合的观演方式,极易引发观众的“共情”,让红色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歌可泣、直击心灵的英雄赞歌。
文旅+产业链
以点带面激发消费新活力
一台成功的演艺项目,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不仅能吸引远方来客,更能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与延伸,成为推动区域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大同古城以其磅礴的夜游盛宴,完美诠释了“演艺+”的产业链带动效应。代王府景区上空的8000架无人机光影秀,不仅是一场视觉奇观,更成为引爆全城消费的“导流利器”。与此同时,《如梦大同》《因为大同》等演艺项目共同构成了古城夜经济的文化矩阵。在南城墙关城内,《因为大同》实景演艺借助城门、城墙等场景,融合音乐剧、舞蹈、武术与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北魏时期的雄浑历史;而全国首个双向奔赴的剧场《如梦大同》,则通过声光电巧妙打造的五大空间,让游客沉浸于大同历史时空。这些演艺项目的火爆,直接带动了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的繁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结绳、煤雕技艺展示,铜火锅蒸腾的热气裹挟着刀削面的麦香,将“舌尖上的大同”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演艺+科技+非遗+美食”的多元业态融合,让大同成功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夜间消费生态链。
在太原,晋阳湖大型水上实景演艺《如梦晋阳》则扮演了城市会客厅和夜经济引擎的角色。作为晋阳里商业街区的重要一环,它有效串联起周边业态。白天,游客泛舟湖上,欣赏晋阳湖公园的湖光山色;夜晚,在水火交融、光影震撼的演出中,领略太原2500多年的建城史。演出结束后,游客还可以移步附近的桃花岛,继续沉浸式夜游,与“十二花神”共舞,看无人机孔明灯升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夜间消费链条,带火了整个区域的文旅消费。
通过“可观、可感、可品、可眠”的一站式体验,山西这些精彩的演艺项目让远方游客愿意来、留得住、玩得好,促使文旅消费扩容升级、潜力迸发。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业态的涌现和产业链的持续完善,“演艺+”这颗活力四射的种子,必将在山西这片文化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产业之花,让山西故事传得更远、深入人心。据《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