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不仅书写了全运会崭新历史,更以体育为纽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日前,国家体育总局与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体育合作、促进融合发展的协议》(以下简称《协议》),以“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理念,为大湾区体育融合发展勾勒宏伟蓝图,成为“一国两制”框架下体育事业彰显政治性、融入性、协同性的生动实践。协议的签署,旨在通过大湾区体育区域协同的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内地与港澳的体育合作走向更深入、迈向新高度。
“一事三地”的核心,是聚焦体育发展共同目标,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三地资源高效联动与优势互补。《协议》明确“资源共享、场馆共用、赛事共办、人才共育、产业共荣、科技共创、水平共升”合作路径,将“同一体育事务”协同落到实处。从联合申办重大赛事到内地冬季项目训练设施全面向港澳开放,从共育体育专业人才到联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三地一盘棋”思路。本届全运会联合办赛的成功经验,催生了跨境自行车赛、马拉松等创新赛事,港珠澳大桥无间断通关、深圳湾大桥“一气跑通”的跨境赛事体验,成为其鲜活注脚。这种协同既发挥广东场地资源优势,又借助港澳国际影响力,让大湾区体育品牌享誉国内外,更增进三地同胞情感共鸣,为先行先试积累宝贵经验,为内地与港澳更广范围合作奠定基础。
“一策三地”的智慧,在于构建统一合作框架的同时兼顾三地特色,实现政策精准适配与高效落地。《协议》确立“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原则,为三地体育组织协同划定清晰边界。在此基础上,《协议》针对三地定位提出差异化支持举措:支持广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省”,支持香港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优势打造“盛事经济”,支持澳门依托“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战略定位发展特色体育产业,让三地各展所长、互利共赢。体育产业领域,鼓励港澳企业通过内地体育博览会对接资源,既拓展港澳产业市场,又为广东注入国际化元素;青少年体育交流方面,通过夏令营、赛事志愿服务等活动,让港澳青少年在体育实践中增强国家意识,实现体育育人与国情教育有机融合。这种“一策多解”模式,既保障合作整体性,又尊重发展差异,为区域体育合作提供可借鉴经验,为内地与港澳体育政策协同提供范本。
“一规三地”的价值,在于以规则衔接打破制度壁垒,构建适配三地的统一标准体系,为融合发展提供长效保障。《协议》围绕体育治理、科技协同、赛事规范等领域,推动三地从“物理联通”走向“规则互通”,实现“良法善治”目标。赛事规则方面,以十五运会为契机,三地共同制定《民间龙舟竞赛组织管理规范》《大型活动志愿服务通用规范》等“湾区标准”,统一竞赛规则、安全准入与服务流程,让传统赛事“一键”对接全运标准;跨境管理方面,创新“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通过“人脸识别+手环定位+计时计分”三重核验实现运动员“零延时、零接触”通关,香港推出赛事人员“刷脸”7秒快速通关服务,兼顾竞赛需求与边境管理要求。这种实践既建立统一核心规则,又保留弹性空间,让三地合作有章可循,为内地与港澳体育规则衔接提供创新范式。
《协议》的签署实施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国家层面,这是贯彻党中央港澳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体育推动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区域层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理念的体育实践探索,进一步促进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更为内地与港澳全面体育合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惠及广大民众;体育事业层面,三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将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大湾区力量。
相信随着《协议》条款落地生根,“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理念将在粤港澳体育领域结出更多硕果,以大湾区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带动内地与港澳体育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为“一国两制”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体育正能量,书写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