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医食品“冬泽全素”本为患者营养支持,却被运营方推广成儿童代餐和“全营养神器”。这场扰乱市场秩序的风波,更牵扯出其与宁波三生的深层关联。
2025年9月以来,在南通、广州、杭州的线下活动现场和微信群里,一条条“甲亢指标恢复正常”“一包替代所有保健品”“儿童款全营养,小孩子都爱不释手”的消息被反复推送。掌声响起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产品标签上那行小字: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
特医食品被安上了“神药剧本”
“冬泽全素”和“冬泽舒全”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注册档案里写得清清楚楚:适用于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的患者,10岁以上用全素,1-10岁用舒全,标签和说明书严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可到了推广方“花园之吻”的推广链里,这些限制全被抛在了脑后。活动现场和微信群里,有人转发《冬泽特医产品百问百答》,里面写着“特医食品是以康复为目的,对健康、亚健康人群和特殊疾病人群定制的最科学、最安全、最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案”“用于健康人群的营养需求及亚健康人群和患者的营养治疗,达到加速康复,增强免疫等作用”“建议儿童全营养作为口服营养补充时,推荐每天食用100-200毫升”。
一句句营销话术把特医食品从病房拉到了普通人的餐桌,甚至推给了孩子。
这种把特医食品当保健品、代餐卖的戏码,不是第一次。2025年2月,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市场监管局就查获一起母婴店把未经注册的特医食品当儿童奶粉卖的案件,处罚决定书里写着:终端一旦失守,风险立刻放大。
如今,花园之吻把这条风险链拉得更长、传得更快。江苏冬泽特医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本身合规注册,目前没有任何公开材料显示其直接授意或参与夸大宣传,真正失控的是下游这条推广链。
奖金制度才是真正的“发动机”
“花园之吻”从不避讳自己“斥资3.5亿元战略投资冬泽特医”,也在课程上经常提到“我们跟持牌直销企业宁波三生深度合作”。这两句话,一句给资金实力背书,一句给牌照背书,听起来滴水不漏。
可只要奖金制度一亮出来,一切就变了味儿。直推奖、碰对奖、管理奖(下级拿多少碰对奖,上级就等额拿多少)、感恩奖(抽三代管理奖的3%),整套设计的核心不是卖产品,而是发展人、靠下线裂变赚钱。
有参与者在投诉平台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描述:交费后产品堆积家中,培训课教的不是怎么卖货,而是怎么拉新,半年过去一单没出,钱也退不了。还有人直言,“这简直是坑人”。
熟悉直销规矩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宁波三生虽然有牌照,但特医食品根本不在其备案产品清单里,花园之吻的几千个微信群、几百场线下活动,也从未出现在任何服务网点备案里。牌照在宁波三生手里,灰色网络却在花园之吻手里疯狂扩张。
宁波三生:借牌照织网的幕后推手
“花园之吻”机构隶属浙江花媛之吻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表面独立,实则嵌入层层股权链条:其唯一股东为海南领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一家2023年4月刚成立,就于2024年7月匆匆更名的实体,原名海南三生麟莎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花媛之吻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股权穿透图(来源:企查查)海南领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更名信息(来源:企查查)虽然企查查查询未显示直接股权链接,但据《经济参考报》调查,这条链条源头直指宁波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花园之吻工作人员亲口对《经济参考报》承认:2021年花园之吻与宁波三生就有合作,2023年宁波三生并购了花园之吻。
《经济参考报》相关报道截图如该工作人员所述属实,这已构成股权层面的并购绑定,宁波三生因此与花园之吻形成紧密关联。花园之吻的奖金体系、私域流量池、线下推广会,与宁波三生的直销背景高度重合。
但直销规定铁板钉钉:产品必须备案,服务网点必须备案,直销员必须备案。然而,特医食品从未出现在宁波三生任何备案产品清单;花园之吻的几千个微信群、数百万私域流量、上百场酒店活动,无一例外游离在三生备案服务网点之外;直销员备案情况也不明朗,未见相关记录。
宁波三生虽未直接参与销售,但通过2023年并购和牌照背书,其关联企业花园之吻的推广活动得以加速扩张:从拉人头层级计酬,到夸大宣传儿童推销,全链条高效运转。资金从3.5亿元投资冬泽特医流动,奖金从直推奖层层上浮,风险却上移到普通参与者头上。宁波三生正是这场特医食品违规宣传的幕后控制者和最大受益者——借壳织网,旧影长存。
而宁波三生这块招牌的争议从未断档。2025年5月,仍有人在啄木鸟投诉平台投诉宁波三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轻松赚钱”诱导缴费、退款需拉两人入伙、产品堆积半年无回报。宁波三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宁波三生旗下专注电商渠道的子公司。
类似投诉持续出现,并在并购后延伸到特医食品推广。宁波三生非但没刹车,反而借新风口投下更长影子。
风声已紧,灰色链条却还在加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已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列入整治重点,要重点打击“神医神药”式宣传。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修订版,明确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并进一步强化了注册、试验核查和宣传环节的规范性。例如,产品标签不得对营养素或其他成分进行功能声称,避免患者在临床使用场景中被误导。也就是说,临床证据需可验证、宣传不得暗示治疗功能。
监管的网正在收紧,可灰色链条的扩张永远比落地快半步。特医食品注册难、利润高、医院进不去,正好给了这些擅长讲故事、拉人头的团队可乘之机。他们不需要医生、不需要病房,只要一场线下活动、一套裂变奖金、几条“恢复故事”,就能让产品迅速扩散。
最危险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这种“故事代替规范、团队代替渠道”的打法。一旦失控,受伤害的永远是那些听完几节课就掏空积蓄、把翻身希望寄托在拉人头上的普通家庭。
特医食品本该是医生开具、患者依赖的生命补给线,可当它被塞进奖金网、端上推广会课桌、递到孩子手里时,它离初衷已经越来越远。
这条灰色链条的尽头,究竟要等到第几次处罚、第几个家庭倾家荡产,才会有人真正踩下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