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8000万条秋裤,可绕赤道两圈,5分钟织就的“保暖神器”,不仅暖了国人,更火到俄罗斯、印度。泰安邱家店镇姚家坡村这个380户人家的小村庄,160多户投身针织产业,凭着一条小秋裤织出2.6亿元年销售额,全国每3条秋裤就有1条出自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秋裤村”。
记者 魏银科 孙佳琪
泰安报道
从“碎布拼衣”
到全自动量产
姚家坡的秋裤产业,始于40年前的“变废为宝”。20世纪80年代,村民从国营针织厂收下脚料,手撕拆线后转卖,有人偶然将碎布头拼接成内衣售卖,意外打开销路。彼时,脚踏缝纫机是家家户户的标配,村民背着成品赶泰安、济南的集市,“走街串巷吆喝卖秋裤”是初代从业者的共同记忆。
几年后,无序扩张导致产品滞销,让产业陷入低谷。痛定思痛后,村里整合家庭作坊,引导村民分工协作,织造、印染、裁剪、制衣、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逐渐成型。如今走进姚家坡,脚踏缝纫机早已被全自动平机、拷边机取代,布料也从碎布头升级为优质断料、匹料,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从事秋裤生产15年的孟兆义,见证了设备迭代带来的变化。他和妻子守着生产线,为秋裤锁松紧带的动作娴熟利落,而这样的生产线,在村里随处可见。
“我们村每天能产20万条秋裤,带动了周边村六七百人就业。”姚家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西军表示。目前村子生产的秋裤不仅畅销国内,更通过跨境电商远销海外,成为俄罗斯、印度消费者的“保暖选择”。
从“散装叫卖”
到“文旅潮品”
姚家坡的秋裤,早已摆脱“土气”标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销售渠道上,昔日“背着秋裤跑市场”的模式,如今变成“订单主动找上门”,抖音直播、线上店铺让秋裤直达消费者;运输方式上,散装货车之外,跨境物流专线让“中国制造”温暖全球。
更令人惊喜的是秋裤的“社交属性”觉醒。11月初,姚家坡村与邻近的文旅特色村王林坡“双坡联手”,举办首届秋裤文化节。这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上,秋裤不再是藏在衣下的保暖单品,而是走上T台的时尚主角——模特身着秋裤、卫衣、毛呢大衣等产品,演绎“温度与风度并存”的潮流;叠秋裤大赛让游客踊跃参与,一分钟内完成叠秋裤即可赢取礼盒,趣味互动中加深了品牌认知。
对姚家坡而言,这不仅是一次销量突破,更借助“泰山炊烟巷”的文旅品牌打响知名度;对王林坡来说,秋裤产业丰富了旅游业态,让游客“看得尽兴、买得实惠”。这种跨村联建模式,破解了单个村庄资源瓶颈,实现了村集体增收、产业升级与游客满意的多方共赢。
从“单一保暖”
到“多元共富”
面对市场变化,姚家坡的秋裤产业从未停止迭代。村民刘玲和丈夫张峰接过父辈的生意后,不仅在原料上精益求精,更在款式、花色上紧跟潮流,让秋裤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每年20多万条的产量供不应求;金红岳则转型高端定制,自建织布车间,用更柔软舒适的面料开拓新市场,即便转型过程充满挑战,仍坚信品质能赢得客源。
村两委的规划更让产业未来可期。目前村里正推进产业园建设,建成后160多家生产户将整体迁入,彻底告别“住产一体”的模式;未来还将统一品牌、提升质量,对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条小秋裤,不仅让照顾老人、孩子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成为泰安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缩影——全市20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5家,近3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15.3亿元、118.9亿元、131.1亿元。
村口“家家秋裤,户户小康”的标语,正是产业富民的生动写照,姚家坡的秋裤产业织就了乡村振兴的共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