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耿俪洳 苏文博
通讯员 张云英 邱雪昀
昨天,在位于嘉兴经开区塘汇街道的巨力自动化设备(浙江)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公司技术部经理廖旺生蹲在生产线旁,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看着成型节拍始终稳定在0.8秒/根,他起身和大家挥手示意。
“从实验室测算到生产线输出,差一毫秒都不行。”话语间,他的视线投向不远处的实验室——那里,三坐标测量仪正为发往欧洲的另一条生产线做着最后的品质确认。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其电驱系统的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客户需要不同性能的电机,就像需要不同款式的衣服,我们的任务就是造出能高效编织这些衣服面料的‘缝纫机’——定制化电机生产线。”公司董事长章日平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巨力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得益于巨力成立20多年来始终以实验室为“创新源”、以生产线为“试金石”,并推动两者同频共振的探索和实践。
5秒缩短至0.8秒的突破
回首2004年,在巨力临时实验室里,作为公司创始人的章日平一笔一画绘制着自动化设备图纸。彼时,全球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法雷奥突然上门,向他抛出“为平面换向器开云母槽”的需求。
“虽然客户技术需求和公司试制方向相同,但没有现成参考案例,我们的一切研发都要从零开始。”章日平回忆说,为拿下客户订单,研发团队成员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单就为给卡槽机装上摄像头就经历了无数次调试,然后有了摄像头后如何精准锁定位置又是一大难题……
调试—检测—再调试—再检测,就这样在不断推翻重来中,巨力实验室终于诞生了首个自主设计设备,赢得了法雷奥10年订单。此后,巨力始终沿着“实验室验证、生产线迭代”的闭环稳步前行,并逐渐在行业内打出名气。
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电机“心脏”扁线定子成为技术关键。相较于传统圆线电机,扁线电机功率密度、散热效率更高,但自动化产线长期被欧洲企业垄断,设备售价高、交付周期长、维护成本大,国内不少企业犯了难。
当华域电动带着需求找到巨力时,章日平在实验室白板上坚定地写下:“一定要造出咱们中国自己的扁线电机自动化产线。”2016年,巨力启动新一轮设备研发。“摸着石头过河”的研发团队再次一步步攻克难题:去漆精度、插线力度等关键数据,通过成千上万次调试终于寻找到最优值……历时大半年,巨力终于拿出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扁线定子自动化产线,一举打破欧洲垄断。
“产线诞生只是开端,技术迭代没有终点,做就要做‘更快更准更稳’的中国方案。”章日平的话语掷地有声。单就如何实现“更快”上,巨力就在线成型速度上下足功夫:2018年从行业普遍4至5秒/根压缩至3.5秒/根;2022年突破1秒/根的大关,成为国内首个实现这一速度的企业;2025年更提升至0.8秒/根,成功迈入“亚秒级”新阶段。
“跟跑”到“并肩”的逆袭
从1秒到0.8秒,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章日平以“30万产能48槽6层扁线定子生产线”为例算了一笔账:在同样3台线成型设备下,采用0.8秒新技术每年能多生产16万台电机。同时,巨力还通过全流程协同优化,将“稳定与效率”精准落地,既突破速度极限,又保障品质稳定。
实验室的执着与生产线的务实,最终转化为实打实的竞争力,巨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国内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定子产线市场占有率第一、全球前十,手握92项国内发明专利、4项国际发明专利、156项实用新型专利及55项软件著作权。
客户名单上,既有上汽、长城、吉利、一汽等国内车企,也有爱信、法雷奥、博格华纳等全球知名供应商。海外市场从波兰、捷克、匈牙利的产线交付延伸到德国、法国的技术合作——曾经被欧洲设备供应商垄断的市场,如今已有多家成为巨力的忠实客户和合作伙伴。
“看清市场需求,跟上客户节奏,背后是稳定的技术团队和高额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公司营销总监张程程加入巨力时间不长,他说,选择入职巨力,正因为其独有的潜力和实力:2024年巨力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7%,团队里工龄在10年到20年的技术骨干比比皆是。
在张程程看来,这正是企业拿下越来越多全球订单的关键所在,而他们团队的未来目标就是将巨力“实验室”验证的“生产线”推向全球更多区域,打开更多市场。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从不是实验室的‘纸上谈兵’,也不是生产线的‘简易堆叠’,而是两者的精准配合、同频共振。”章日平坦言,这共振里,藏着中国装备走向全球的底气,更跳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脉搏。
夜幕降临,巨力实验室内依旧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围着新一批定子样品记录数据,三坐标测量仪探头的每一次精密轻触,都对应着生产线的千万次稳定运转。而运转的背后,正是巨力从“跟跑”到“并肩”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