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13世纪,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佳话。
如今,面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作为两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和意大利,如何培育出更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让他们走得更远、谈得更深?
11月13日,2025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意两国多所高校的校长,以“融合·创新·治理——面向未来的中意高等教育合作”为主题,围绕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等议题深入研讨。
“语言是打开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钥匙,沟通是奠定全球理解和跨文化合作的坚定基石。”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贾文键看来,作为文明交流桥梁的语言,正是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的基础所在。
马切拉塔大学所在的意大利马切拉塔省,是利玛窦的故乡。“利玛窦认为文化交流是一切的基础,400年之后这盏明灯仍然照亮着我们。”该校校长约翰·麦考特表示,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学术互动,更是建立信任、增进理解的基础,“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体现在未来人才需要在思想上有批判精神,并遵循正确的伦理进行交流”。
为了让新时代“马可·波罗”拥有更广阔的成长平台,中国人民大学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培养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朱信凯介绍,学校开设全球首个中意美三学位管理学本科项目,搭建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全球发展公共政策青年创新大赛等平台,为各国青年架起了激发智慧、互荐互融的桥梁,全方位提升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识。
全球治理的复杂挑战,需要高校强化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米兰大学国际合作副校长保拉·卡特纳乔提到,学校开设全球治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跨学科课程,聚焦气候正义、全球健康等重大议题,帮助学生具备全球视野。
乌尔比诺大学副校长维耶里·富西表示,学校设立孔子课堂已近10年,未来计划创建全球治理能力培训项目,强化跨文化沟通、领导力、团队建设等软技能,“这些课程将成为战略性的投资,旨在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与包容精神的新一代治理型领导者”。
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不仅需要跨文化沟通的软实力,更需具备破解综合问题的硬实力。为此,中意多所高校正积极打破学科壁垒,以交叉融合为路径,为青年搭建兼具广度与深度的成长阶梯。
以北京大学为例,它与米兰比可卡大学在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项目上保持着长期合作,与博洛尼亚大学联合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利用AI修复古迹;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博科尼大学推出未来领袖国际本科双学位项目……
在北京大学副校长方方看来,学科交叉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有效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由之路。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分享了学校围绕城市设计、工商管理等领域,与都灵理工大学、费拉拉大学深化合作,并携手意大利产业经济学大学联盟,聚焦绿色制造与数字化转型,为中意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我们正处于技术变革时期,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意大利领克大学校长卡洛阿尔贝托·朱斯蒂表示,在知识型社会中,高等教育机构扮演关键角色,大学既要创造创新研究,也要注重教学,更要兼顾育人和知识传授。“多学科融合是重要方向,大学需适应年轻人,以他们的需求导向开展研究,打造适合新一代青年的新型大学。”
在都灵理工大学,学习工程学必修课程的学生也可以参与人文学科相关议题。“学生可以从人文学科角度探讨气候变化、能源等关乎未来社会的议题。”都灵理工大学副校长玛利亚·埃莱娜·巴拉利斯认为,多学科发展能让学生摆脱完全垂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应对全球问题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演进,传统中外合作办学需打破大学与产业壁垒,实现知识创造、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西南财经大学校长李永强认为,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新范式,成为中意两国教育界必须共同回答的时代命题。
今年,同济大学与都灵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了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特色的中意工程创新学院。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介绍,学院在培养全链条植入产业元素,实施中意双方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的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创新思维、人工智能技术、跨学科专业知识、人文艺术素养和国际胜任力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
贝尔加莫大学校长塞尔吉奥·卡瓦列里提到,学校于2017年与清华大学合建的中国-意大利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持续赋能两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合作。
在探索产学研融合和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人文社科类高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切入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把语言作为基础性的战略资源,建立了语言科学和多语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直接服务于语言智能产业发展需求。该校党委书记尹冬梅提到,学校在法律、医学等垂直领域建立多语种大模型,这类大模型可以直接赋能企业全球化运营。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文化底蕴交相辉映,正在交织出一条探索教育、人才和知识的新脉络。
据介绍,一年前,首届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举行,两国高校积极落实元首共识,有效推动中意高等教育合作实现新升级。一年来,中意双方新增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1个,双方高校开展包括双学位、夏令营、冬令营、短期访问等学生交流交换项目近200个,新设5个联合研究实验室,通过科研共创与成果转化,逐步构建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生态。
现代世界呼唤大学变革,当前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教育因合作而进步,“高等教育具有自然的开放性、互通性和包容性,是跨越思维、跨越国界,培养人才、服务美好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基础”。
责任编辑:原春琳,梁国胜,邱晨辉,李沛然
流程编辑:罗征
原标题:中意高校共议:如何培育更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