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一张旧礼单,半部乡村变迁史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石李俊给姐姐石芳芹(右)念礼单上的名字。

  ▲ 44年前,石芳芹出嫁时的礼单。石小荣/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 石小荣

  一沓裁得整齐的红纸,用生锈的大头针别着,边角在四十余载风雨中变得皱巴巴,却依然清晰记录着58户乡邻的礼金——这是1981年农历四月十六,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北塬镇却才村村民石芳芹出嫁时的礼单。

  这一张薄薄的红纸,既是一代人的婚礼记忆,更是中国农村44年移风易俗、生活巨变的“时光见证者”。它一端连着物资匮乏的过往,一端系着富足安康的当下,清晰铺展着两个时代的农家婚事图景,更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始终不变的追求。

  旧时光里的红纸浓情

  1981年的却才村,还笼罩在农业社的集体记忆里。22岁的石芳芹是家里七姊妹中的老大,也是村里顶起半边天的“壮劳力”,“分玉米、分红薯,都是姐一个人担回来”。

  弟弟石李俊至今记得,石芳芹出嫁那天,穿着一身新做的蓝布褂子,是母亲攒了半年布票才换来的布料,裤子膝盖处还缝着一小块同色补丁。她坐在炕沿上,手里攥着一块绣着“喜”字的手帕,那是邻家大婶连夜赶绣的,针脚算不上精致,却透着暖暖的心意。

  “迎亲的来了!”清晨的村口传来一声吆喝,石芳芹赶紧起身,隔着窗纸看见两匹马拉着一辆胶皮车,车辕上系着一朵红纸扎的花,车后跟着一匹骡子,驮着一个小木箱——那是她的嫁妆,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还有母亲塞的一双千层底布鞋。

  那时的婚礼很朴素。迎亲的胶皮车在土路上颠簸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路过的乡邻站在门口张望,笑着说“恭喜”。一大早,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最显眼的是墙角那盏汽灯,橘黄色的光照亮了整个院子。

  宴席更是简单到极致。泥炉子支在院子角落,厨师正往灶里添柴火,火苗“噼啪”作响,锅里煮着玉米面饸饹,香气飘得很远。中午待客,每人一碗饸饹,就着一碟腌萝卜;下午的“座席硬菜”是“号嘴碗里垫点萝卜疙瘩,上面盖薄薄几片肉”,馍馍是白面掺着玉米面蒸的,黄白相间,像撒了一层碎金。

  物资匮乏之下,待客也成了难题。家门亲戚一家只能去两个人,来的亲戚只能安排在邻居家住宿,五六席客人,桌上的菜多是萝卜白菜。而那张礼单,就放在堂屋的旧木桌上,用大头针别着,石芳芹的姨父王新堂拿起来看一眼,嘴里念叨着:“卢建生1元、魏德生1元……魏起楼2元,真是费心了。”家门亲戚不随钱,多是一双袜子、一条毛巾,三婶子送了一节蓝布,说是“给孩子做件小褂子”,石芳芹赶紧接过来,叠得整整齐齐放进嫁妆箱。退休教师魏荣国补充道,20世纪70年代初的行门户(陕西民间习俗)更简单,“基本是拿一张画,1毛到1毛5分钱,上面写两个人名”,后来才慢慢变成镜子、热水瓶,直到包产到户前,礼金也多是5毛、1元。

  然而清贫之中,总有暖意在流淌。乡邻们凑出的1元、2元,是彼时能拿出的最大诚意;泥炉子里煮出的萝卜白菜,盛满了乡亲们的祝福;汽灯下的欢声笑语,是对新人最真挚的期许。那时的婚礼,没有奢华排场,却有着最纯粹的人情味儿,这份邻里守望、亲友相助的温暖,成了艰难岁月里最珍贵的底色。

  新时代的邻里清风

  44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乡野,包产到户让农民吃饱了肚子,乡村振兴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却才村的婚事,早已换了人间。

  如今的迎亲队伍,再也不见胶皮车的踪影,轿车一字排开,车身贴着大红的“喜”字,车窗上挂着彩色气球,在水泥路上缓缓行驶,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婚礼进行曲》。新娘穿着洁白婚纱,头戴水晶头纱,坐在装饰精美的婚车里,手里捧着鲜花,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宴席不用自家忙活,专业餐车直接开到家门口,不锈钢的灶台闪闪发亮,厨师们穿着统一的制服,熟练地烹制着鸡鸭鱼肉,雕花的盘子将菜品摆得精致好看,再也不是当年“几片肉垫萝卜”的光景。

  院子里外张灯结彩,红灯笼挂满院墙,电子屏上滚动着“新婚快乐”的字样,音响里播放着喜庆的歌曲。乡邻随礼从当年的1元、2元,涨到了如今的100元、200元,红包用精致的信封包着,上面写着祝福的话语;家里摆上了水果、糖果、饮料,供客人随意取用。家家户户都有了小轿车,亲友往来方便快捷,再也不用为“来人住哪、吃啥”犯愁。婚礼流程也更简约文明,没有了烦琐的旧俗,取而代之的是新人向长辈敬茶、亲友致辞祝福的环节,鲜花、掌声与真挚的笑容,让婚礼更显温馨。

  移风易俗之下,婚礼的形式变了,但那份藏在仪式里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乡邻们随礼的那份“礼轻情意重”的真诚没变;喜宴上,亲友相聚、共享喜悦的热闹没变;接亲时,对新人“白头偕老、幸福美满”的期许没变。84岁的魏明山是当年婚礼的执事成员,看着如今村里的婚事,他感慨万千:“40多年,真是天差地别!可不管咋变,乡亲们的情分没变,盼着日子越过越好的心思没变。”

  一张旧礼单,见证了中国农村的“变”:从胶皮车到小轿车,从玉米面饸饹到丰盛宴席,物质生活的改善、婚礼形式的升级,是改革开放给亿万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是移风易俗让婚礼既保留喜庆内核、又摒弃铺张浪费的生动实践。

  而那些“不变”的东西,更显珍贵:乡邻之间守望相助的人情味儿没变,亲友之间真挚淳朴的祝福没变,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变。从石芳芹出嫁时“能吃饱穿暖、家庭和睦”的简单期盼,到如今“日子富足、生活舒心”的美好追求,中国人对幸福的定义虽随时代迭代,但那份勤劳质朴、感恩奋进的品格,那份与国同脉、和光同尘的坚守,始终未变。

  一张泛白的红纸旧礼单,已超越了个人记忆的范畴。它是一部浓缩的乡村变迁史,记录着从物资匮乏到丰衣足食的时代跨越;它是一面折射社会进步的镜子,映照出移风易俗下乡村文明的不断提升;它更是一份幸福的见证,证明着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44年风雨兼程,44年初心不改,中国农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份对幸福的向往,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张旧礼单,半部乡村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