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人工智能赋能银发生活

  吴浚诚 刘燕南

  我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人口结构性转型。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1亿,占总人口的22%,预计到2050年将接近三分之一。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医疗和养老的压力,也意味着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应得到更多回应。独居、空巢、子女陪伴不足,使得老年人的孤独感、焦虑感愈发突出。如何让老年群体在必要的物质保障之外,也能获得心灵慰藉,成为“积极老龄化”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探索到普及:人工智能情感陪伴走进大众视野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情感陪伴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情感陪伴类应用是指以提供情感慰藉、心理安抚和互动陪伴为核心功能的应用程序与终端硬件。依托大模型对话、语音交互或虚拟人技术,提供虚拟对话、语音陪伴或拟人化角色的持续互动等服务,让老年人“被倾听”和“被回应”成为可能。比如部分老人开始尝试使用心理关怀类应用,通过“情绪日记”“树洞功能”释放孤独感。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在精神层面成为老年人的陪伴者。

  与软件应用相呼应,硬件产品的探索也在加速。陪伴机器人在不少社区养老点得到应用,它们能提醒吃药、监测跌倒,还能用拟人化的语音和老人对话。部分带有视觉功能的陪伴机器人甚至能识别表情和语气,判断老人是否情绪低落,并及时安慰或发出提示。

  市场数据与最新政策印证了情感陪伴行业的发展趋势。2024年,中国智能陪伴行业规模已达387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1200亿元,服务覆盖人口可达8000万。全球老年陪伴机器人市场也保持高速增长,未来五年有望保持接近50%的年均增幅。在政策层面,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将“精神慰藉陪伴”纳入人工智能服务民生的重要方向。伴随着需求的释放和供给的丰富,情感陪伴正在从小众探索走向大众普及,逐渐成为智慧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情与隐忧:正视人工智能情感陪伴的两面性

  情感陪伴的意义不仅在于有人说话,更在于帮助老人建立自信和参与感。对许多老人来说,面对智能手机和新兴应用时,常常会有一种退缩或是抵触心理。而当他们能够在子女或社区的帮助下,学会打开一款应用,尝试和智能伴侣交流,甚至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陪伴方式时,这看似简单的操作,本身就是一次心理上的突破。

  同时,智能伴侣对话感、依顺性较强的特点,会给老人带来额外的安全感。在虚拟陪伴中,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对一些缺乏家庭陪伴的老人而言,这种“可交流”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代际沟通的不足,减轻孤独与无力感。

  情感陪伴类应用还在悄然拓展老年人的认知边界。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往往面临认知能力下降、信息处理速度变慢以及认知带宽收窄的问题。情感陪伴类智能体不仅能够提供新鲜的社会动态,本身也具备自我学习和迭代优化的内在机制,能够在与用户长期互动中,动态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信息呈现节奏和交互模式,从而帮助老年人逐渐适应并理解复杂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发展状况。这种“不断学习、不断适配”的过程,使老年人在潜移默化的互动中打破了原本收缩的认知空间,为他们提供一种持续的学习环境,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和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成为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从而延缓其认知退化。

  当然,也必须看到新事物的潜在挑战。与现实交往不同,人工智能的反馈往往依顺性强,几乎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久而久之,老人容易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耐受力和矛盾调适力被削弱,有可能不愿再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种看似温情的陪伴,若缺乏引导,可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情感茧房”。在一些案例中,老人甚至将主要情感寄托转向虚拟伴侣,与现实家庭成员的沟通逐渐减少,导致家庭关系弱化、社交退缩乃至情感替代的风险。因此,情感陪伴短期内似乎能缓解孤独,但长期可能加剧老年群体的社会隔离和心理脆弱性。

  其次,这类应用在心理健康领域仍然存在不小的隐患。心理健康关怀向来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既涉及医学诊疗问题,也触及极为敏感的个人隐私。现实中,一些情感陪伴类应用却模糊了这一界限,以“治愈焦虑”“缓解抑郁”为宣传口号,甚至在功能设计中加入“心理测评”“情绪疏导”的收费模块,把本应谨慎处理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化为商业卖点。这类应用往往缺乏科学验证和医学资质,所谓的“疗愈”效果难以保证,反而可能延误真正的医疗干预,甚至加重心理负担。

  最后是数据安全与商业化的风险。情感陪伴类应用的运行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数据采集,包括语音、图像、情绪反应乃至健康信息。对年轻人来说,或许还能凭借一定的数字素养意识到风险;但对不少老年人而言,“点同意”“开权限”只是一个习惯性动作,他们难以及时意识到其中可能带来的隐患。结果是,个人的语音对话、心理日记、健康信息可能被过度采集、长期存储,甚至被用于二次商业开发。一旦这些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出现漏洞,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电信诈骗、精准推销,甚至形成“情绪操纵”。另一方面,部分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存在诱导性。比如通过设置会员等级、虚拟亲密度解锁等环节,让用户为“更懂你的回应”“更贴心的陪伴”不断付费。这些做法表面上迎合了情感需求,实则把老年人的孤独感转化为商业收益,极易引发消费纠纷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与社会舆论。

  以制度托底老年幸福:人工智能情感陪伴的规范路径与未来展望

  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发展,就会削弱社会对人工智能情感陪伴的信任基础,甚至让原本用于纾解孤独的工具,变成制造新风险的源头。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行业规范来加以引导。首先,需要引导相关应用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健康的情感陪伴观念,避免将虚拟依赖包装为卖点,鼓励老年人通过人工智能获得适宜的补充性情绪支持,保持与家庭和社区的真实联结。

  其次,要在技术运行环节建立硬性的安全底线,例如在数据处理上确立“最小化收集、定期清理、加密存储”的原则,确保情绪、健康状态等高敏感信息不被滥用。

  再次,监管部门应当推动形成专项规范,从明确数据边界到落实平台责任,再到追责机制的设立,都需要有清晰的制度设计,并同公共服务和技术设计形成合力。

  人工智能情感陪伴不是对亲情的替代,而是对现实关系的补充。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情感陪伴将更加细腻和拟人化。它有望与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智慧养老方案。商业模式的创新,则将让情感陪伴更加可负担。

  人工智能赋能银发生活,尤其是情感陪伴领域的拓展,不仅关乎亿万老人的切身幸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这既是对“积极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新时代养老体系不断完善的方向。

  (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人工智能赋能银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