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初冬时节,湟中区多巴镇合尔营村智能温室大棚内暖意融融。翠绿的藤蔓间,一颗颗饱满的草莓鲜红欲滴,带着晨露的清甜气息扑面而来。种植户霍成文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指尖划过细腻的果肉,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有了脱毒种苗和智能调控技术,冬天也能种出高品质草莓,今年亩产预计能超1500公斤,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
立足冷凉气候、高原沃土的独特禀赋,湟中区锚定“一区一品”战略方向,将草莓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创新构建“夏季自然种植+冬季设施调控”全季培育布局,推动产业从分散种植向集中化、规模化、智能化转型。如今,17个草莓种植基地星罗棋布,1170亩种植面积绵延起伏,章姬、红颜、甜查理等12个优质品种轮番上市,年总产量达1857.47吨,种苗繁育、种植、鲜果销售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亿元,带动1300余名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科技赋能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密码。湟中区深化“科研机构+本地基地”合作模式,与江苏省农科院携手共建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联合攻克茎尖繁育、花药脱毒等关键技术,成功破解高原种苗易染病、产量不稳定的行业难题。在玉拉村,西北规模最大的草莓脱毒育苗基地拔地而起,专业组培实验室、智能育苗温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年繁育脱毒种苗超600万株,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优质草莓种苗生产基地”。这些带着“高原基因”的优质种苗,不仅扎根湟中沃土,更远销全国30多个地区,为全季草莓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种源保障。2025年,湟中区统筹4485万元资金,重点在多巴镇、西堡镇升级建设“西宁草莓”产业基地,配套智慧农业系统,实现温湿度、水肥管理精准调控,让冬季智能错季生产成为现实。
据悉,11月下旬,湟中冬季草莓将全面上市。一颗颗红润饱满的草莓,不仅承载着高原的阳光雨露,更凝结着湟中儿女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智慧与汗水。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田间地头的丰收图景,从本地市场的口碑相传到全国市场的广泛认可,湟中草莓正以全季供应、品质上乘的鲜明特色,书写着高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