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一次改名 还是县治搬迁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吴拯修

  听说过“礼贤县”这个词,是在一部清人写的小说,叫《痛史》,作者吴研人,广东佛山人。小说中,作者取了“改礼贤县为江山县”的历史,说了个反元复宋的故事:宋亡后,以岳飞玄孙岳忠为代表的一批江湖人士,以清湖镇和仙霞岭为基地组织抗元,占领了江山县,获得了局部的成功。

  最近因为想考证江山县改名礼贤县的事,又看了一次《痛史》,这是原书的一段:

  岳忠带领一千人下山,先到了清湖镇,分在张家唐家两店居住,是夜四更造饭,五更起身,平明时到了城下。恰好城门开放,岳忠匹马当先,一千人一拥而入,就城中杀起来。到了县署,擒下了县令,出榜安民,城上竖起宋家旗号,杀了县令祭旗。差人到清湖镇取了张毅甫来,叫他权了县令事。把鞑子的印信毁了,另铸铜印。改了礼贤县做江山县,取恢复江山之意。(直到此时,还叫江山县。)

  小说只字不提原来这里就叫江山县,当然是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意图。这里说的故事,显然发生在现江山县治内。当然这不能作为实事,盖小说家言,不足为信耳。

  60年后,看了几部江山县志,方知江山改名实有其事,只是说法不一,学界常有争论。

  一

  一般的说法是,宋咸淳三年(1267),江山县改名礼贤县,县治设礼贤镇(现江山淤头礼贤村)。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礼贤县为江山县,迁治今江山市区。

  实际上,确实有一些关键问题并没有弄清楚。比如,什么时候改,为什么改,什么时候复,为什么复,县治动迁情况如何?如果县治迁礼贤,那么原来的县治又叫什么?江山镇吗?

  不同时代的县志在讲述江山沿革时常常提到礼贤县,如《康熙江山县志》《同治江山县志》等,但大多语焉不详,且常有质疑。

  笔者注意到提到礼贤县文字都是县志类文本,于最近查阅《宋史》,在其中《志·地理》觅得一条文字:

  衢州,上,信安郡,军事。崇宁户一十七万七千九百三,口二十八万八千八百五十八。贡锦、藤纸。县五:西安,(望。)礼贤,(紧。本江山县,南渡后改。)龙游,(上。唐龙丘县。宣和三年改为盈川县。绍兴初复改。)信安,(中。本常山县,咸淳三年改。)开化。(中。太平兴国六年,升开化场为县。)

  《宋史》是国家认同的历史资料,一般可以采信。因此,我们可以说,江山县改名礼贤县是发生过的,其改名和复名的原因不详;改名的时间是“南渡后”。因为《宋史》中没有提到复名,而编者是元代的脱脱、阿鲁图等,可以断定复名在元以后。

  考虑到吕祖谦于淳熙二年(1175)走仙霞道时,在《入闽记》中曾经提到“入江山县”,可见是时尚未改名,同时也排除了在宋初改名的可能。据此可以判定,改名礼贤县当在此之后,复名在明天启之前,因为明天启县志中已提到江山县。

  二

  《入闽记》在“入江山县”后,紧接便是“五里,烟萝洞”,说明当时的县治便是后来的城关镇。

  至于县治有没有迁而复迁,更无任何可靠文字记录。同治《江山县志》已经指出,原志并无“迁今治”三字,系后来的编纂者所加。这也反映了古代地方志编纂的史料局限性和传承误差。

  笔者倾向于县名改而复,只是动了一个名字而已,并没有县治迁来迁去的事。毕竟县治动迁牵涉到方方面面,不像改名那么简单。现成的例子是常山县的改名和复名。据《衢州府志》载,宋咸淳三年(1267),常山县改名信安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信安县为常山县,改复名的时间与江山县完全一致,但县治一直在今天马街道。

  需要指出的是,有人常拿淤头镇礼贤村有城隍庙说事,作为礼贤曾经是县治的证据,可能是一种误解。城隍庙作为城池守护神,自唐代以来,郡县皆有祭祀,宋后更为普遍。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各府州县要建造城隍庙。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如因故毁坏而未重建的,可以说,县府治通常会有城隍庙,如果这是一个定理,那么逆定理却不成立,即,有城隍庙就一定是县治(含府治)。

  这可能与城隍信仰的道教化有关。城隍信仰,早期与道教并无直接关联。但在历史上,城隍庙长期由道教徒管理,其建筑格局、祭祀活动、神职人员(如道士)均遵循道教传统。道教通过各项活动,使城隍庙成为道教在地方社会传播信仰、服务信众的重要场所。礼贤的城隍庙可能就是这种性质,与是不是县治根本没有关系。

  另外,弘治《衢州府志》和天启《江山县志》都记载有礼贤的太平寺,却没有提到礼贤的城隍庙,可能是礼贤的城隍庙建于天启《江山县志》编成之后,如果是这样,就更不能证明宋朝的县治搬迁之事了。

  吕祖谦在《入闽记》的记载否定了在(南)宋初江山县改名的可能,那么,县志所述的改名时间可能是真的,即,改名发生在咸淳三年。咸淳三年,正是元军围攻长江重镇襄阳之时,南宋朝廷风雨飘摇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江山县改名只能是政治原因(有说法认为是南宋帝王为避嫌,因“江山”含有国家政权之意,需要改名),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势下,会大兴土木,动迁县治,甚至不建县衙,先建造城隍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一次改名 还是县治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