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林敏 通讯员 严波 毛玉波) 11月21日上午,龙游县模环乡刘家村的浙江弘洋牧业内,电动撒料车驶过,青绿色饲料均匀铺撒,圈舍的2500余只湖羊闻声围拢采食。
“我们的青饲料95%以上来自水稻、玉米、毛豆等作物的秸秆,按300元/吨的价格敞开收购,即便日均收购五六吨,缺口依然很大。”公司负责人王阳介绍,为让秸秆“提质升级”,企业与浙江农林大学联手研发,将秸秆与药渣、豆腐渣按科学配比混合调配。处理后的秸秆饲料适口性大幅提升,营养价值提高30%,直接带动湖羊采食量增加,生长速度提高5%,发病率降低20%。
这笔“变废为宝”的经济账十分可观:本地秸秆替代了50%的外购饲料,每只羊每年可降本约150元。为保障秸秆供应,企业建成区域性秸秆收储示范中心,还联动周边设立2个合作收储点,辐射10余个自然村,构建起“农户就近卖、企业集中收”的收储网络,年处理能力达1.4万吨。
丰收季里,衢州秸秆收储及综合利用场景多点开花。在龙游县詹家镇的龙游正伟家庭农场,省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内机器轰鸣,农户送来的秸秆堆成小山。农场主王正伟的“魔法”,是将秸秆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将秸秆粉碎后与畜禽粪便拌匀,经过三四十天发酵就能成肥,堆温达到70℃以上还能实现高温杀菌,这样的肥料用来种植,可以提升土壤质量、助力蔬果提质增产。”这种模式比两者单独发酵省时三分之二,还同步解决了秸秆焚烧和粪便污染问题,自5月投用以来,已处理秸秆1800吨至2000吨。
政策扶持让“变废为宝”更有底气。“收储中心及设备投入100万元,政府补贴 50%;秸秆也由政府按200元/吨的标准补贴送过来,我们负责义务堆肥。”王正伟说,中心还推出“秸秆兑换”政策调动农户积极性:50公斤秸秆可兑换15公斤有机肥、2.5公斤复合肥或15根菜苗,目前已通过该方式回收秸秆五六百吨。
两地实践是龙游秸秆利用的缩影。作为2024年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和2025年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县,龙游已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据龙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当地已争取中央、省、市、县各级资金1328.5万元,制定专项实施方案,重点扶持产业化项目、收储中心建设以及秸秆收集补助等,已发放补助780余万元。截至目前,龙游县秸秆离田率已达36%,培育11家秸秆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形成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三大核心利用路径,预计2025年,全县秸秆产业化利用量将达2万余吨,占离田利用总量的50%以上。
“截至今年8月,衢州市已收集利用秸秆18.2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8.32%、离田率32.2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坚持“优先科学还田,剩余离田利用”原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秸秆还田试验,推动秸秆科学高效还田利用。同时,建成省级收储中心12个、区域收储中心45个、村级收储点928个的三级收储运体系,为秸秆离田利用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