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住建行业正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破解传统建造痛点,构筑“感知—决策—复用”场景体系闭环。
当数字孪生技术穿透地下三十米的盾构隧道,当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着每一栋建筑的能耗曲线,上海——这座承载创新基因的超大城市,正用科技为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注入磅礴动能。2025年11月22日,深秋的黄浦江畔寒意初显,但2025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科技大会的会场内却热潮涌动。适逢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委成立四十周年,这场盛会不仅是行业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四十年科创赋能城市发展历程的深情回望,以及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清晰擘画。
智能建造:数智驱动住建行业“新变革”
智能建造作为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本次大会上呈现出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深度融合的鲜明特征。从前沿理论探索到工程实践应用,从核心技术攻关到全产业链协同,上海住建行业正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破解传统建造痛点,构筑“感知—决策—复用”场景体系闭环。
技术创新层面,生成式AI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深度应用成为一大亮点。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教授提出,城市级数字孪生模型构建需突破“全尺度覆盖”与“轻量化渲染”双重瓶颈,其团队通过生成式AI与神经渲染技术协同,打造低功耗、高效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从局部到全局、从室内到室外的全方位城市场景复刻,为智能建造构筑精准数字底座。
企业端的技术实践同样亮点频频。中建八局工程研究院院长马明磊推介的“天蝉”施工机器人系统,以AI智巡平台为核心,组建振捣、抹平、打磨等多功能机器人战队,通过AI视觉识别实时捕捉施工数据,较传统人工模式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并降低安全风险。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总工程师黄轶带来的“云工大模型”建筑AI产品服务平台,整合数千个项目多维度数据资源,开发智能算量、风险预判等12类核心功能,通过数据中台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环节信息实时同步,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智能生态链。
在专项技术突破方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CAD图纸矢量化重建与智能解析平台,搭载自主研发的图形识别算法,通过多模态数据深度融合,显著提升图纸智能生成与解析的准确度;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盾构自主驾驶大模型,融合地质勘探、设备运行等多源数据,构建动态掘进决策系统,打通专业知识文档与施工实时数据的壁垒,有效规避隧道施工风险。
圆桌讨论环节,业内专家进一步明晰智能建造发展路径。中建八局马明磊指出,上海建筑企业应依托国际化优势,推动抱团出海,输出上海标准与经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颜海强调,智能建造需实现工业化与以人为本的统一、产业链深度融合及开放性学习,打破“先设计后施工”的传统割裂模式。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王宝泉则提出,智能建造应贯穿全流程,规划阶段预留数字底座,建设阶段加大智能装备投入,运营阶段构建智慧运维系统。
面向“十五五”,上海明确将进一步完善智能建造场景体系闭环,通过生成式设计、智能装备、建筑机器人等要素打通产业链,实现智慧工地全过程监管联动,推动建造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根本性转变。
绿色低碳:双碳锚定转型发展“新航向”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绿色低碳成为上海住建行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赛道,本次大会全面展现了从政策导向、技术研发到项目落地的全链条推进成果,绿色建筑、低碳技术、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行业转型提供了“上海样板”。
上海市住建委主任王桢在《上海市住建行业科技创新报告》中明确,“十五五”期间将聚焦全生命周期低碳发展,推动光储直融、多能互补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覆盖规划、建设、运维全环节的低碳发展体系。
企业层面的低碳实践同样成果丰硕。上海建科咨询集团以国家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打造从科研到实践的完整技术体系,建成零碳建筑标杆项目,运营覆盖2000多栋楼宇、1.2亿平方米公共建筑的能碳监控智慧平台,实现建筑能耗精准管控。上海城投集团总工程师叶源新分享的泰和污水厂项目,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污水处理全流程自主运行无人干预,能耗降低8%,药耗降低9%;城投打造的国内首个医废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减少12%,车辆运力提升15%,充分彰显了数字技术赋能低碳发展的实践价值。
专家们在报告中强调,绿色低碳发展需坚持全生命周期理念。上海建科咨询集团江燕指出,行业未来将聚焦全生命周期低碳化、既有建筑更新、新能源柔性应用及AI赋能等方向,通过跨产业协同发力,构建绿色发展新生态。住建部吴路阳巡视员则从国家战略高度要求,上海需在碳中和领域突破技术壁垒,以长三角为支点辐射全国,让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为低碳发展的硬核支撑。
城市更新:科技赋能和合共生“新形态”
作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城市更新以“存量优化、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文脉传承”为核心,是对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实践。上海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融合空间利用、生态修复、风貌塑造与功能完善,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城市功能迭代与文脉延续,展现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智慧。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在致辞中强调,要聚焦城市更新重点任务,打造历史建筑活化、低碳社区等“上海样板”。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亮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唐玉恩以外滩历史建筑群保护为例,分享了科技赋能“修旧如故、功能提升”的实践经验。在汇丰银行八角大厅彩绘修复项目中,团队运用数字化扫描、材料成分分析等技术,精准还原历史风貌;和平饭店内院扩建项目则遵循“协调适配”原则,通过结构力学仿真、节能技术集成等手段,在坚守原真性、可识别性原则的前提下,注入现代服务功能,实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唐玉恩强调,城市更新需以规划为纲,在历史文脉传承与品质提升间找到支点,实现新旧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增长点。上海市领军人才张中杰指出,上海地下空间正呈现规模扩大、埋深增加、环境复杂三大趋势,相关技术创新已成为破解城市空间瓶颈的关键。除束合结构与连续沉井法外,上海在地下空间综合利用领域还布局了多项前沿技术,如盾构自主驾驶、地下工程数字化监测等,在“五大新城”建设、临港新片区开发等重点区域落地了一批标杆项目,实现了地下空间与地面功能的协同发展。
社区更新领域的科技应用同样亮点纷呈。上海推动低碳社区建设,融合分布式光伏、雨水收集、智能垃圾分类等技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运用BIM技术进行精细化设计,通过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改造、智能安防系统部署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依托城市CIM平台,实现社区更新项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确保改造过程科学高效、贴合民生需求。
行业专家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城市更新要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空间价值重塑、功能优化升级与历史文脉传承的系统工程。未来,上海将继续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深化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重点推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社区环境品质优化等工作,打造更多有温度、有内涵、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韧性安全:技术筑牢城市安全“新防线”
围绕城市安全发展核心需求,本次大会还聚焦韧性城市建设,从生命线工程防护、基础设施安全、灾害应急响应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上海住建行业以技术创新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系统性成果,构建起“灾前评估、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的安全防控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李杰教授在主旨报告中强调,城市生命线工程的运行安全事关民生福祉,需高度重视结构健康监测的应用拓展,完善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管线病害诊断与健康监测技术。他指出,随着城市发展需求升级,生命线工程设计正从“单一功能导向”转变为“综合韧性导向”,未来需深度融合区域灾害特征、系统风险承载阈值、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等多元要素,通过精准的风险评估模型、动态的韧性设计方法与全生命周期维护体系,实现复杂生命线工程系统全链条能力提升。
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领域,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副总经理王仁贵以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张靖皋长江大桥为例,解码科技创新驱动基础设施韧性发展的实践路径。该项目面临地质条件差、通航标准高、环保要求严等多重挑战,且存在超规范跨度、抗风安全等技术难题。团队通过创新结构制衡体系,采用6项世界首创技术,大幅降低结构受力与自重,破解软土地区超大边跨不对称难题,筑牢桥体全生命周期安全韧性,树立了超大跨桥梁工程创新标杆。
智能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安全提供了实时保障。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经理赵荣欣分享的交通基础设施智慧检测技术,从流程改造、装备研发、智能算法三方面实现突破:流程上通过三维轻量化建模与AI报告生成,实现桥梁检测“现场标绘、实时同步”,根除传统模式数据断层问题;装备端研发轻量化移动扫描车与专用无人机;系统层面搭建多功能集成的无人机智算中控平台,将于年底实现约70个无人机场站布局,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网络。
在地下工程安全领域,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的盾构自主驾驶大模型有效解决了隧道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通过融合多源数据构建动态决策系统,实时应对地质变化等突发情况;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的束合结构与连续沉井法,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显著增强了地下工程的结构稳定性,有效规避了承压水风险等安全问题。
智库创建:生态聚合产业协同“新动能”
科创平台与人才队伍是行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适逢科技委成立四十周年,人才传承与平台升级成为本次大会的重要亮点。
目前,上海已分两批建成44个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包括7个重点实验室和37个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创平台与人才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形成了覆盖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等核心领域的科创平台网络。“十四五”期间,上海住建行业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上海市科技奖77项,华夏建设科技奖50余项,科创平台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大会现场,上海市住建委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长期合作、互利互赢”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深度合作,标志着行业创新链与教育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联合培养。
活动当天发布的第九届科委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科委组织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管理802项,科研项目立项论证734项,将100项创新技术成果纳入目录发布,并完成785项市级评审,充分发挥了智库支撑作用。当天下午举行的第五期建设交通人才讲坛上,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徐志虎也强调,人才是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第一资源和第一动力,是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动主体,要全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目前,上海已构建起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涵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产业工人等多个梯队。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不断健全,也为人才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上海已先后发布三批建设领域“十四五”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目录,在“五大新城”建设、临港新片区开发等重点区域落地一批标杆项目,同时联动长三角住建系统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借助世界城市日等国际平台展示“上海经验”,显著提升了行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面向未来,上海将持续建强高端智库,集聚复合型、领军型及技能型人才,优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让上海成为建设英才的价值热土,为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与人才保障。
11场权威报告、5项重要发布与合作签约及多场互动交流……这场科技大会的圆满落幕,既是对四十年科创赋能历程的回望,更是上海住建行业以智能为翼、向未来出发的新起点。
从高校实验室的前沿探索到施工现场的技术应用,从政策导向的精准引领到企业创新的活力迸发,从科技委四十年的深耕积淀到青年一代的接力传承,大会全方位展现上海住建行业以科技为翼、向创新而行的坚定姿态,更印证了科技委多年来以技术破局、用创新赋能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