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筑业那点事儿)
以前大家总觉得,在这个行业里,只要进了“中字头”或者特级资质的大国企,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哪怕外面风雨飘摇,大树底下总好乘凉。
但2025年这一波行情,不仅打碎了许多人的幻想,更让一句残酷的实话摆上了台面: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特大级建工集团,真的快扛不住了。
最近两年,建筑圈的语文水平突飞猛进。为了不把“裁员”和“降薪”说得那么直白,各大集团的人力部门可谓绞尽脑汁。
什么“待岗优化”、什么“人才沉淀池”,如今又多了一个新词——“息岗”。
上海某建工下属公司最近发布的《人员息岗管理办法》,堪称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没活儿干就回家,职位给你留着,但薪水降级,社保还得从那点微薄的生活费里扣。
这不仅仅是个例。广西某建设集团更狠,直接发布通知:自2025年2月11日起,集团全体员工进入待岗状态。注意,是“全体”。这意味着整个公司的造血功能几乎停摆,全员进入“冬眠”模式。
如果说“息岗”还只是让人心里发慌,那么工资条上的数字就是让人透心凉。
2025年3月,一份重庆某建筑央企的内部待岗安置方案流出,撕开了央企高薪的面纱。方案显示,两类待岗人员的工资,按不低于重庆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
重庆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100元,打个八折是多少?1680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一个在大山深处修桥铺路、在钢筋水泥里摸爬滚打的工程人,最后拿到手的钱,甚至不够在二线城市租个像样的单间。昔日风光无限的“总工”、“经理”,如今要为了几千块的房贷愁白了头。
与此同时,中字头某局的一纸公文更是让无数一线员工破防:6月1日起,暂停发放各类绩效薪酬和奖励。
众所周知,工程人的基本工资往往低得可怜,全靠绩效养家。停发绩效,等于是变相逼人离开。
过去讲究的是“做大做强”,现在的主旋律是“活下去”。
某中字头工程局领导已经公开喊话,要严控员工总量。目标很明确:2025年底,人数要压减至3000人以内。
这不再是温和的“自然减员”,而是硬性的“指标式瘦身”。对于那些由于项目完工、一直漂在“人才沉淀池”里的员工来说,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从全员待岗到绩效停发,从1680元的保底工资到3000人的减员红线,这一系列信号都在告诉我们:建筑行业的逻辑彻底变了。
特大级集团的“扛不住”,不是因为哪怕一家两家的经营不善,而是整个产业链在去杠杆、去产能过程中的必然阵痛。
对于身处其中的工程人来说,与其抱怨大环境,不如尽早放弃“熬过去就好了”的幻想。这或许不是一个短暂的冬天,而是一个漫长的冰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