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红星新闻)
1988年春天,一位从湖北农村走出来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海南建省的热浪席卷全国,他也渴望奔赴那片沸腾的热土。然而,导师的一句“学校需要人”,让他选择留下,在西南交通大学的讲台与实验室里扎下根来。
37年后的今天,当年那位名叫高仕斌的青年,已是我国高铁供电领域的领军人物,并在21日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望来路,在华北地区的铁路旁,他带着团队彻夜排查设备死机故障,最终在接地系统上找到了那个导致万吨列车通过就黑屏的“魔鬼细节”;在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高铁供电网的“快速自愈”难题,让停电区间从数十公里缩短到几公里,保障了时速350公里列车的持续飞奔。
▲高仕斌院士如今,他的研究成果已随中国高铁走向全球17个国家,而他依然每周雷打不动地站在本科生的讲台前。“学生需要半桶水,老师就要准备一缸水”,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从他手下走出的165名硕博士,有人已成为技术骨干,有人与他同台领奖。
从手写志愿时偶然将“铁道电气化”写在首位的农村学生,到引领中国高铁供电技术走向世界的科学家,高仕斌用三十七年的光阴诠释了他的信念——“把每件该做的事做好,就是最大的创新。”
11月21日,当选院士当天,高仕斌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接受了红星新闻的访谈。他在采访中寄语青年学者:“好饭不怕晚”,做科研要锚定方向,聚焦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选择关键而有价值的领域沉心钻研、耐住寂寞、持之以恒。
红星新闻:恭喜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您此时有何感想?
高仕斌:我们这一代人,上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走上工作岗位,赶上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好时代,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让我们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有所作为。
既然时代发展选择了我们,我们就一定要竭尽全力,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不辜负“院士”称号。
红星新闻:这一荣誉对您个人和团队未来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高仕斌:首先我想说,无论当不当院士,该干嘛还是干嘛,过去干什么,现在还是干什么,未来仍然坚持。当然,院士身份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促进,未来我们的科研工作要更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更着力地攻坚“卡脖子”难题,为工程实践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更系统地锤炼团队能力,在响应国家需求、攻克工程难题中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红星新闻:院士身份是否也意味着您在科研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要承担更多责任?压力会不会更大?
高仕斌:那是自然的,既然给了我这个院士的称号,我就不能辜负这个称号。无论是在个人行为规范、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方面,我对自身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我也会以此为标准,对我们整个团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高仕斌院士红星新闻:您主持研发的“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和“高速弓网安全检测-诊断-维修成套技术装备”等成果,已成为我国高铁安全运营的核心支撑。在攻克这些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您认为最具挑战性的突破是什么?
高仕斌:最具挑战性的突破在于解决了高铁牵引供电网的“快速自愈”问题。
高铁供电网是沿铁路线分布的“条状”网络,这与“网状”分布的公用电网不同。当公用电网某一区间发生故障时,可以从网络其他部分调配功率向故障区间供电,避免大面积停电。但高铁线路的任一局部发生故障,都无法从其他区段获得功率支援,必然导致该区段停电,列车无法运行。
因此,我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必须实现故障后的快速恢复供电,以确保高速列车能不间断持续运行。为此,我们核心技术突破在于研发了“广域保护与自愈重构技术”。
这项技术能将故障停电的区间范围缩小75%,即将停电区段控制在几公里,对于时速350公里的列车而言,凭借其自身惯性,可以安全通过故障停电的无电区间,从而保障了高铁的“高速度、高密度”安全运营。
红星新闻:三十余年扎根牵引供电领域,从青年教师成长为院士。在科研生涯中,您认为哪些品质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最应坚守的?
高仕斌:认真,勇气,更重要的还是坚持。
红星新闻:对于当前年轻学者普遍面临的“科研压力”与“创新焦虑”,您有何建议?
高仕斌:“好饭不怕晚”,聚焦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锚定一个关键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然后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地深入钻研。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和总结,在实践中验证与提升,在总结中实现跨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总之,要做好科研,要做好有用的研究,需要聚焦方向、潜心研究、用心实践、精心总结,最终才能做出真正解决关键问题、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成果。
红星新闻: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有什么寄语或期望?
高仕斌:扎根实际现场,解决工程问题,通过科研提升能力,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希望大家坚持“四个面向”,紧扣国家战略方向,潜心深耕特定领域;坚持深入工程一线,在实践中检验理论、验证技术;精心提炼工程经验,推动技术持续进步。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认为对每个科技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把论文写在自己能够触及、能够深耕的那片土地上。当我们每个人都深耕好自己的领域,点点星火就能汇聚成燎原之势。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创新”。科研人员做好科研,教师教好学生,每个人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
▲高仕斌院士红星新闻: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您的工作始终与铁路发展紧密相连,那么您对未来铁路发展有何愿景?
高仕斌:回顾铁路发展历程,我们在较短时间内走过了世界铁路200年的发展道路,并在高铁技术上实现了从追赶至引领的跨越,成为世界的标杆。
对于未来的铁路发展,当然第一是更高的速度。比如目前我国350公里/小时的运营速度已是世界最高,但随着技术进步,我们期待铁路时速能实现新的突破。
第二是更加安全。铁路作为承载旅客和物资的运输工具,安全始终是首要使命,我们必须不断强化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是更加绿色环保。围绕国家“双碳”目标,铁路需要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从牵引供电系统来讲,一方面是供电设备的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供电系统的绿色低碳,当前牵引供电系统的电力来源于外部电网,火电约占60%,因此,未来需着力提升清洁能源比例,构建绿色低碳的牵引供电系统。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杜一兰 访谈内容根据高仕斌院士自述稍加整理 图片由西南交通大学提供
编辑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