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四川省眉山市,企业的环保诉求正得到比以往更快更高效的响应。从环评审批“加速跑”,到生产过程的“体检式”帮扶,眉山市生态环境局的角色,正从传统的“监管者”向贴心的“服务员”转变。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眉山市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含绿量”与“含金量”同步提升的坚定决心。今年2月,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出台了《眉山市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十五条措施(试行)》,围绕审批、执法、金融等5个方面推出15条硬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审批提速:从45天到7天的效率革命
“‘包袱’更轻,速度更快。”眉山市东坡区某项目负责人感慨道,“多亏了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的高效服务,我们仅用7天就拿到了排污许可证。”
据悉,该项目属于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审批中遇到部分建设内容与原环评批复不符的问题。为此,生态环境部门迅速组织专家进行专题咨询和论证,成立工作专班,指导企业重新申报并落实整改。同时,提前介入审核、现场核查,确保申报资料快速通过、许可证质量达标。最终,审批时间从法定的45天压缩至7天,为企业抢得了宝贵时间。
这正是眉山市审批提速的缩影。眉山市创新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工作专班,通过“四个提前”——提前对接招商引资项目、提前对接区县园区、提前对接项目业主、提前对接专家团队,实现审批环节无缝衔接,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同时,严格执行“三个限时”承诺——收到环评报告后7个工作日内组织审查,15日内督促修改,5日内正式批复,整体审批时限压缩了50%以上。
在排污许可管理方面,眉山市已完成工业噪声、固体废物排污许可全覆盖,并在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推行生态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统一填报,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通过强化事前服务,建立“企业自查、县级排查、省市抽查、环保督察”四级质量监管机制,实现排污许可全过程提质增效。
非现场执法:“智能前哨”上岗,无事不扰
非现场监管的核心,不是“盯着企业找问题”,而是“帮着企业早解决问题”。
在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二楼的智慧监管平台上,系统24小时监测着企业污染物浓度、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指标。
今年10月的一天上午,系统“红灯”亮起,显示某建材企业颗粒物浓度超标。值班人员立即启动“双提醒”,同步给企业环保负责人和属地执法人员发送短信,并远程指导企业进行排查。15分钟后,问题根源锁定——布袋除尘器滤袋破损。一小时后,滤袋更换完毕,数据恢复正常。
“轻微异常线上指导,复杂问题现场帮扶,力争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眉山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张彦说。
然而,在系统推广之初,不少企业心存顾虑,怕暴露生产细节、束缚发展。为此,眉山市生态环境局多次召开政策解读会,既讲法规,也算“经济账”——通过深入讲解分析,让企业理解“早预警、早整改”才能避免更大损失。
渐渐地,“无事不扰”的新模式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今年以来,已有10多家非重点监控企业主动申请接入。一位食品企业负责人感叹:“以前总担心突击检查打乱生产,现在有问题提前预警、及时整改,终于能专心搞经营了。”
某化工企业因原料堆放不当导致挥发性有机物轻微超标,收到预警后,在执法人员现场指导下,两天完成整改,生产没有受到影响。“要是等问题暴露再改,不仅要罚款,还可能停产,损失就大了。”该企业负责人说,“现在生态环境部门像‘管家’一样主动帮忙,我们更愿意投入资金升级环保设施。”
数据印证成效。今年以来,眉山市通过“小时预警”等机制发出提示550次,帮助100余家(次)企业自查自纠,有效避免违法情况发生。过去一天最多查3—4家企业,如今1名值班人员即可监控170余家重点排污单位。
金融助力:真金白银注入绿色动能
生态环境改善与企业绿色转型,既需“台前”监管,也需“幕后”资金支撑。
眉山市甘眉工业园区内一家企业,因废气排放问题,每逢重污染天气便要停工减排,订单生产与数千万元改造投资之间的矛盾让其陷入两难。了解相关情况后,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属地部门深入帮扶,重点指导其科学谋划和包装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协助完善项目可行性论证、减排潜力分析、实施方案编制等关键环节,将其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成功纳入储备库,最终企业获得1700余万元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并按环保绩效A级标准完成升级。
此外,眉山市生态环境局主动添加企业微信,从政策解读、材料初审到要件修改,全程专人靠前指导。有的企业表示,后续若获得财政贴息,将极大降低融资成本,让绿色转型之路走得更坚定。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眉山市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推动170余个治理项目落地,助力一大批企业实现污染减排与高质量发展双赢。
审批提速、监管转型、金融赋能——眉山市通过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构建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精准服务为核心的新型环境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