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转自: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
11月17日,把小麦和大蒜种进地里没多久,武志强又一头扎进农场磨坊开始忙活。磨坊里新上的磨粉机和玉米制糁机,加工粮食效率高、质量好,周边村民都来这里磨面或者买面,赶上人多的时候还需要排队。
武志强今年32岁,大名县杨桥镇杨桥村人,与妻子一起在村里经营兴武家庭农场,并开办粮食加工厂。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农场经营红红火火,武志强也在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广农业技术、带动村民增收上作出表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90后“新农人”。
武志强(前)在地里刮畦。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学维 摄土里扎根成就“庄稼梦”
决定留在村里经营农场那年,武志强只有19岁。
他成长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父亲武金臣当了40多年的农机手,旋耕机、播种机、拖拉机操作熟练,每到农忙季节,就四处当“麦客”,最远到过张家口等地,是一把农业好手。
武志强上学时就经常帮家里干农活,起垄、浇地、掰玉米,力所能及的活儿他都干过。随着长时间与庄稼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他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感情。武志强说:“种下什么长什么,我感到土地很‘神奇’,而且我对农活儿不‘怵头’,不觉着种地有多苦多累。”
起初,武志强家里只种了5亩地,后来父亲租来其他村民的土地耕种,土地面积也逐步增加到7亩,30亩,100亩,300亩……如今,兴武家庭农场已经成立12年,流转的耕地数量逐年增多。
武志强的成长也始终没有远离庄稼地。他没有像大多数农村年轻人那样,完成学业后去往城市谋生发展,而是坚定地选择留在村里,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了一名富有朝气的“新农人”。
对于他的选择,父母表示尊重并支持,武金臣说:“儿子比我有知识、有想法,种地也肯定比我强。”
从小对土地有感情,现在有了家庭农场这个平台,武志强可以大展身手了。
外出学习培训,自学农业理论,采用新的农业技术,武志强把农场经营得有声有色。去年底,他又投入10万元,建起了机器磨坊,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形成种植、管理、收获、深加工、存储、出售的“一条龙”模式。
“年轻人就是不一样”
成方连片的土地适合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植,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这方面,武志强的专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年轻农人和老一辈人种地有什么不一样,我认为就体现在对农业新理念、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水平上。”武志强说。
10月份农场刚收获的玉米,比往年产量增加了10%。武志强介绍,这得益于尝试应用了新的种植方法和施肥技术。
武志强第一次看到玉米“宽窄行种植法”是在甘肃张掖,“当时觉着挺新鲜,玉米还能这样种。”随后,他开始在网上查相关资料,请教农业专家,了解到这样种植好处很多,不仅能增加种植密度,还能提高通风透光性,进而提高产量。于是,他在农场进行了小地块实验,效果明显,明年他计划在农场大规模应用该方法。
而“追肥技术”则是武志强利用自己改造的追肥机,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再追加施一次肥料,这样能够弥补传统种植方法中,只施一层底肥导致的作物生长后期肥效不够的弊端,从而满足玉米整个生长周期中所需能量。
与此同时,对农业机械的改造使用也是武志强颇为得意之处。在农场后院,并排停放着6台农用机械,分别是旋耕机、履带收获机、铲车、拖拉机、运粮车、追肥机,武志强把它们看作“宝贝”,每一台在他心中都有特殊的分量。
“这台履带收获机,在今年秋收时可派上了大用场。”武志强介绍说,“因为秋汛导致地里泥泞,普通机器进不去,只有它‘所向披靡’。”
“还有这台,我自己改装的玉米追肥机,一天能追肥100多亩地,今年我还打算继续改造它,使它将肥料施得更深一些,把农场土地培育成真正的沃土。”
武志强侃侃而谈,根本停不下来。由运粮车改造成的小麦播肥机,他自己设计建造的能存100多吨粮食的架空防潮粮仓……新设备、新设施和新技术,再加上超强的动手能力,武志强的家庭农场满满的“科技范儿”。
武志强在农场磨坊里查看机器。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学维 摄“真正的事业”
在农场磨坊,武志强的妻子李赛赛是绝对的主力。磨坊里日常大小活计,主要由她支应。
李赛赛比武志强小一岁,起初并不太理解丈夫的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也从不理解到理解,现在则全职投入到农场的工作中,用行动给予丈夫强有力的支持。“每次和他聊起农活儿,他眼里就泛起兴奋的光,他是全心投入进去了。”李赛赛说。
“对我来说,农业是一项真正的事业。农为国之本,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武志强说。
兴武家庭农场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在杨桥村成为种植标杆。常有本村及周边村民找到武志强,向他讨教先进的种植方法,武志强也总是知无不言,倾囊相授。
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农场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武志强介绍,农忙时节,农场会雇佣40到50名村民,在这里干农活儿的村民平均日收入为80元,遇到诸如抢收大蒜等急活儿,村民收入更是能达到每天300元,再加上每年固定的地租收入,村民多元化的增收渠道已然形成。
在大名,兴武家庭农场的存在并非孤例。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引导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5.8万亩,土地流转率48.1%。土地流转对象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大田作物、大棚蔬菜、大蒜、山药等。
此时此刻,还有许多像武志强一样的年轻、有技术、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人”,选择深耕家乡这片热土,一步一个脚印成就自我、建功立业。同时,大名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新农人”培养力度,制定“新农人学院推进计划”,着力培养一批懂得运用科学技术、尊重科学规律的农业产业带头人,促进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初冬时节,地里的小麦种子已经冒出绿苗,远远望去像是铺了一层翠绿的绒毯。武志强站在田边,嗅着泥土的芬芳,看着生机勃勃的庄稼,对未来的谋划在脑中不断闪现:引入无人机植保,发展观光农业,做优短视频宣传,提高农场知名度,继续扩大规模……
“既然决定干农业,就得想方设法干出点名堂!”武志强笑着说。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王翔 魏荫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