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天津11月23日电 题:天津滨海新区:激活街镇“经济细胞” 增添发展新动力
新华社记者毛振华、杨文
以产业聚势强镇、助特色农业增收、用服务释放红利。近年来,渤海湾畔的国家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充分激活街镇“经济细胞”,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将最小经济单元凝聚为澎湃发展的生力军。
培育产业再添新动能
“订单早就排到了明年年底。”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天津鹏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贤华说,他们这几年应用自主研发的工业AI,生产效率提高两倍以上。
鹏翎集团坐落在滨海新区的中塘镇,这里是全国知名的汽车胶管研发生产基地,跻身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录。“从车门、玻璃、内饰,到底盘、刹车片、弹簧,我们的产业链囊括了大多数汽车零配件制造。”中塘镇党委书记闫宁介绍,如今的中塘镇拥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5家,预计2025年总体产值超过40亿元。
不只是中塘镇,滨海新区下辖21个街镇,它们作为基层最小经济单元,不断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企业服务,联动周边区域形成差异化生态,有效激发出经济动能。
在新港街道,当地紧密围绕上合组织国家的发展需求与合作潜力,联合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打造国际化口岸经济合作中心,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
寨上街道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创新动能加速凝聚。以中石化、天津日石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企业表现突出,今年前三季度产值同比增长7.4%。
在泰达街道,为了助力新区内天津联汇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加快智能化发展、突破研发资金瓶颈,金城银行积极对接提供金融“活水”,发挥金融业优势帮助企业“破茧成蝶”。
为保障项目引得来更能留得住,滨海新区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压缩审批流程,实现“拿地即开工”。如今,街镇的产业项目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支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特色农业激活乡村潜力
风吹稻花满村香。前不久,北塘街道的宁车沽水稻种植基地喜获丰收,收割、脱粒、装车现场一气呵成,3800多亩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200斤。种粮大户张洪新一脸喜悦:“又是一个丰收年。”
滨海新区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有8000多亩,其中6000多亩在北塘街道。北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佰东说,街里耐盐碱水稻亩产超全国平均,科学管理是核心密码。
盐碱地里致富有“稻”,滨海新区的现代都市农业也有很强竞争力。
走进中塘镇鸿福养殖场,一排排现代化鸡笼映入眼帘。“我觉得可以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同农业融会贯通。”返乡创业“95后”青年王红霖说,他利用所学打造鸿福禽业数字化平台,推动养殖农场从家庭式作坊迈向现代化养殖企业。
相距不远的马圈村,天津青年致富带头人郭庆柱打造出大规模的茶树菇工厂化生产基地,集菌种制作、集约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杨家泊镇对虾远近闻名。该镇副镇长赵晓兵介绍,当地南美白对虾产量连续3年攀升,2025年同比再增8%,坐拥滨海新区唯一的“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亮眼成绩背后,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模式的持续深化——生态养殖技术推广、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技术金融双支撑等举措,让“小对虾”跃升为产值过亿元的“大产业”,既打响“鲜”字招牌,又鼓足了农民的腰包。
如今已是养殖虾的捕捞收尾期,辖区内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提供增氧、循环等细致涉农用电保障,确保丰收季圆满收官。
服务优化提高民生温度
大沽街道的建新里社区最近一派繁忙,粉刷、修补,施工人员各负其责,对社区进行更新改造。
负责施工的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廉维国介绍,此次共有16个小区纳入改造工程。他们聚焦老旧小区屋面渗漏这一民生痛点,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街镇是居民生活和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民生冷暖感受如何,街镇是直接抓手。
新城镇棚户区改造收尾、杭州道街道建材路推进城市更新、位于新村街道的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扩建……这几年,一批街镇民生项目稳步推进,筑牢民生之基。
滨海新区作为天津经济发展高地,从未忘记呵护绿水青山。
胡家园街道内的八堡绿廊风光秀丽、空气清新。胡家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彬说,街里依托生态绿廊,创新打造了绿廊骑马等一批文旅体验项目,努力将“美丽风景”转化为“发展前景”,让广大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产业聚势、农业增收、服务暖心,街镇经济的蓬勃生长不仅筑牢了区域发展的坚实根基,更绘就了产城融合、民生幸福的美好画卷。
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表示,将坚定不移把发展街镇经济作为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聚焦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因地制宜、找准功能定位,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牧渔业集群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编辑:郭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