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
期路白苗族乡的枇杷林间
农户早已忙碌起来
清晨6点
种植户杨雪莲背着竹篓
钻进自家30亩枇杷林
指尖刚碰到果实
她便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年雨水足
这串‘长虹’足有半斤重!”
杨雪莲是期路白乡
最早一批种植枇杷的农户
她一边熟练地判断果实成熟度
一边与邻里交流经验
“咱们这儿的枇杷和外地不一样
9月就挂果
能从中秋节卖到第二年清明节
正好补上市场空档”
话语间
她剪下一串金黄的“大五星”
“去年收购价最高达35元/公斤
今年行情更好
预计能卖到38元/公斤
去掉人工和肥料成本
净赚8万多元”
作为蒙自市枇杷主产区之一
期路白乡深耕枇杷种植40余年
4万亩枇杷林铺展在群山之间
年产值突破3亿元
带动各族群众增收6000万元
在杨雪莲忙着采收的同时
期路白乡枇杷加工厂已机器轰鸣
生产车间里
工人陶勇福指着流水线说
“经过清洗、熬煮、调配
变成了枇杷膏、枇杷软糖
身价翻了好几倍!”
期路白乡党委政府
以“公司+村集体+农户+基地”
模式为抓手
精准引进专注于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
让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共赢
3条生产线年处理次果3000余吨
可生产多种纯天然绿色产品
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
产业增值的红利
惠及了各族群众
白猛孔村村民普秀英
在加工厂上班
每月能拿2000多元
“活不累,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普秀英说
据统计
加工厂带动了周边30余户群众
实现“家门口”就业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
企业还与合作社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
兜底收购次果
解决了农户“丰产不丰收”的担忧
下一步
期路白乡将推动枇杷产业
与民族文化、民族团结深度融合
开发枇杷主题文创产品
让“错峰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让“产业共赢”促进“民族共融”
一棵枇杷树,浑身都是宝
一条产业链,连起各族心
策划:曹璐 包涛 沐旭 杨昊
统筹:吴珺 赵家琦
资料:红河州委宣传部
来源: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信息员:程丽银
设计:鲍子仟
编辑:马正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