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咸宁发布
“家人们凑近看!这蜜橘刚从树上摘的,皮薄肉嫩,咬一口全是汁水!”11月5日,通山县慈口乡的橘园里,晨霜凝结在枝叶上,“慈口草帽姐”李丽一手攥着金黄蜜橘,一手托着手机支架直播。镜头里蜜橘光泽透亮,直播间“看着就甜”的弹幕刷屏,10分钟内加微信好友的提示音不断。同一时刻,50公里外的通城县四庄乡,新农人李娟踩着田垄,一锄头刨出带泥的蜜薯,对着镜头笑喊:“现挖现发,蒸烤都流油!”通山县电商直播基地内,王清正举着冻干火龙果讲解:“本地火龙果做的,保留90%维C,低糖低脂!”
从幕阜山田间到现代化直播基地,新农人主导的“云端”助农热潮,正让咸宁农货跨越山海。
破“深山困局”:直播架起产销“连心桥”
“以前再好的东西也只能烂在山里。”通城县黄袍山脚下,花生种植户陈大爷边采收花生边讲述道,“2018年,我种了500斤富硒黑花生,挑着山路赶集市,守了3天才卖完,均价不足8元。如今,这些黑花生通过刘彩云直播间售卖,一斤能卖15元,订单排队。”
咸宁富硒土壤孕育诸多“宝贝”:通山枇杷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城黑花生含多种微量元素,崇阳马蹄脆嫩可口。但大山阻隔让它们“藏在深闺人未识”。
而城市消费者对绿色农货需求旺盛。“超市蜜薯总泡水,想找新鲜本地货难。”上海网友给刘彩云的留言,戳中供需痛点。
2020年,在外开药店的刘彩云回通城塘湖镇探亲,见富硒农货滞销,当即便决定留在村里。她将70平米老房改成直播间,从“网络小白”起步,白天收农货,晚上练话术。“最初直播间就几人,还被说‘山里东西不卫生’。”直到一位苏州网友下单200斤富硒大米,她连夜打包,凌晨骑电动车送县城发顺丰,“看着快递车走,才觉得路没走错。”
梅前皇的转型更像“不服老”的挑战。种了40年水果,种植的枇杷、果冻橙品质好,却局限在本地销售。“见年轻人网上卖货,我也想尝试。”50多岁的他戴着老花镜,跟着邮政团队学脚本、练互动,笔记写满两本。今年10月,梅前皇开始独立直播卖蜜橘,一天就卖了120单,“收第一笔订单时手都抖,原来手机真能把果子销往全国!”
“直播是‘连心桥’,一头连农田,一头连餐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供需呼应让直播成为破解农货“出山难”的“金钥匙”。
聚“青春动能”:直播带货结出“振兴果”
10月29日,“荆楚农广 寻美湖北”湖北省第三届农村电商直播大赛决赛上,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训电商班学员组成的“桂香咸宁助农团”斩获一等奖。
平均年龄26岁的黎敏、杜璨娟、张莉,身穿“咸宁农产”围裙,展示湖北农特产品,充满活力的风格与娴熟技巧,让这支“00后”团队以98.8分夺冠。
她们是咸宁新农人的缩影。从农广校直播培训起步,学镜头表达、引流技巧,两年内从单场销售额不足千元,做到农特产单场10多万元、文旅产品单场破百万元。如今咸宁新农人达2万余名:有返乡“归雁”,有本土能手,也有梅前皇这样的转型老农人。
2006年,王清放弃杭州高薪回通山,瞄准枇杷“保鲜难题”。引入咸宁首个冻干食品生产线,联合省农科院专家,将枇杷做成冻干果、水果冰淇淋,保质期延至18个月,附加值翻番。2023年建成5000平方米电商直播基地,吸纳31家本土企业,130余种特产通过直播走向全国,创单日销售额26万元纪录。今年,她以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保底收购村民33万斤枇杷,带动200余户增收超百万元,全镇枇杷产业链产值破3亿元。
通城县塘湖镇鲁直第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鲁直第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刘彩云用“四统一”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她成立合作社,免费供种、全程指导,承诺“卖不完我包了”。在直播间推广下,富硒黑花生让农户亩均收入从不足2000元涨至4000多元,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到1100亩。2024年,合作社直播销售额达500多万元,综合收入破千万元,惠及5个乡镇500多户农户。
从“一人直播”到“抱团发展”,咸宁新农人之路渐宽:通城县建乡土人才库,每村选培电商带头人;崇阳县西庄村盖电商大楼,村支书熊存志跨村助农;赤壁“小农女娴子”田淑娴用短视频科普生态种植,合作社从8人发展到200人。数据显示,咸宁农村电商年交易额破50亿元,直播带货贡献率超40%。
筑“规范之路”:政府护航让“云端”更长远
“最初直播瞎摸索,旧纸箱包装,农货运到客户手里一半压坏,还收差评。”如今,刘彩云的直播间里整齐摆放着印着“通城富硒”的礼盒,盒内垫吸水纸、裹泡沫网。“现在从种植到售后都很规范,消费者放心,复购率高多了。”她坦言,改变离不开政府扶持。
针对直播带货中品牌杂乱、物流成本高、售后纠纷等问题,市农业农村局打出“组合拳”。
“人才是关键。”咸宁将新农人培训纳入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每年开展电商直播培训不少于20场,涵盖技巧、包装、物流、法规等。2020至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乡村CEO、一村多名大学生、头雁人才、产业领军人才、新农人带头人、农创客等各类“新农人”2.6万余名。
政策扶持精准对接需求:咸宁邮政以“仓配一体化”为赤壁砖茶、通山麻饼等提供全托管服务,电商旺季加密投递、引入智能分拣。
通山县整合资源建187个村级服务点,实现寄递全覆盖,网点叠加多元服务。通山县电商直播基地,政府减免3年租金,对接省农科院解决冻干技术难题,牵线入驻抖音、拼多多“助农专区”。“没政府帮助,很难发展这么快。”王清说。
通城县“村级电商带头人”制度,让规范延伸至田间。186名带头人既是“销售员”也是“技术员”,帮农户按标准采摘、包装,教大家拍短视频、做直播。“以前不会介绍产品,现在跟着学,我也能直播卖蜜薯了!”四庄乡村民陈琳笑着说。
如今,王清计划拓展跨境电商,刘彩云升级“直播+文旅”体验馆,梅前皇想组建“老农人直播小队”;市委、市政府正在筹建全市统一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旨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为新农人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夜幕渐浓,通山县电商直播基地灯光明亮,主播团队仍在对外推介农货。在这场“云端”对话中,咸宁新农人用青春汗水,让农货香飘全国,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