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双袜子换不了一架飞机。”这是新世纪初,形容浙江产业低端的经典比喻。
20多年后,再看不等式两端,已发生奇妙变化。如今的诸暨,既做袜子,也造飞机——年产袜子250亿双,“世界袜都”名副其实;依托高能级科创平台,这里孵化出一批航空航天企业。袜子与飞机,所含的价值也已不可同日而语:袜子,有数字技术赋能加持;飞机,有传统制造坚实支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明确部署。当前,浙江正奔竞在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道上。传统产业,如何孕育新质生产力?自主创新,是否不如“拿来主义”?总量做大,能否惠及更多主体?
这些年,诸暨不断探索寻路,从袜业、珍珠、五金“老三样”到智能视觉、航空航天“新赛道”,从经济高质量发展到扎实推进共富,每年都在发生新变化。
“诸暨的发展,既要产业强市的‘筋骨’,也要共同富裕的‘温度’,让每个诸暨人都能共享发展红利。”诸暨市委书记金进富道出这座城市的发展初心。
新旧之变
传统产业的转型路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新旧动能转换不仅是“除旧立新”,也在于“推陈出新”。
“有的地方能造飞机发动机,未必能造好这样的袜子。”诸暨大唐街道雅耐丝袜业负责人戴铁江边说边拿起一双新款无缝提花袜,袜子正反面都没有线头,图案如手工刺绣般栩栩如生。
袜子成品需经过织造、缝头、翻袜等工序,而现在大唐的智能一体袜机可一次性完成。
“大唐袜机响,世人袜一双。”这句流传数十年的“老话”,有了新注解。告别嘎吱作响的织袜机,大唐依靠智能袜机“闯天下”。
雅耐丝袜业工厂内,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400台全自动一体智能袜机24小时运转。6名工人在中控室对着屏幕下指令,就能完成袜子从编织、缝头到定型的全流程生产。“用工成本降低四成,效率提升5倍。”戴铁江介绍。
在诸暨,智能袜机已大规模使用。仅大唐街道,221个数字化车间里,就有2万余台套智能设备高效运转。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在袜企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生产模式,打开了产业发展新空间。”诸暨市副市长陈文进说。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但新旧之变并非坦途。诸暨这一路走来,曾面临挑战与抉择。
早在2014年,大唐袜子总产量就已突破250亿双。但那时袜企以贴牌代工为主,深陷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困局。为抠出“薄如刀片”的利润,有的袜企不惜牺牲安全与环境。
新发展理念下,粗放发展难以为继。诸暨“壮士断腕”,过去10余年陆续关停3000余家“低散乱”袜企,仅地方财政收入就减少超过10亿元。以致社会上一度传言“诸暨喜新厌旧,看不上袜业了”。
事实上,新旧动能转换不仅是“除旧立新”,也在于“推陈出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诸暨对袜业的改造升级之路,越走越坚定:一手整治“欠账”,一手政策引导,出台“对企业购置智能袜机和数字化改造提供最高40%的奖补”等激励举措。
当前,纺织与服装产业是浙江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袜业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正迈向集群化发展,塑造竞争新优势。
紧抓风口,大唐街道勾画出一座“袜艺小镇”。这片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俯瞰犹如一只巨大的“袜子”铺陈开来,显示做强做大的雄心。
从“袜子”到“袜艺”,一字之差却意味着深刻变革。
“在诸暨,石油运进来,袜子运出去。”大唐袜业研究所所长顾伯生介绍,小镇周边集聚了纺丝、染整、袜机设备制造、设计、包装等产业链企业1万余家,每个专业环节都是市场充分竞争的成果,袜业现代产业集群积厚成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大唐袜业规模达700余亿元,平均每双产值2.8元,是2014年的2.5倍。
一双小小的袜子,因“新”而兴。
快慢之道
创新发展的突围路
“快”是先机,“慢”见定力。实现创新发展既要时不我待、敢闯敢试,也要保持定力,坚持长期主义,稳扎稳打。
而今在诸暨,“袜子换飞机”的不等式已成过去式。因为当地就能造出飞行器,乃至卫星。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扎根这片热土蓬勃生长。
诸暨经济开发区的重大项目指挥中心内,巨大电子屏上,218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的在建项目进度实时更新。其中,弘飞空天新型智能无人飞行器研发制造基地项目、零重力新能源载人航空器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等重点项目,都通过在线管理系统一屏动态掌控。
大屏的背后是机制重塑。“市主要领导挂帅,33个部门协同攻坚,实现谋划、落地、审批、开工、投产‘五个统筹’,项目推进效率大幅提升,一般产业投资项目可提前3个月投产。”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一个地方来说,“快”就意味着先机。“项目谋划擂台赛”、“开工一件事”改革、“五榜赛马”……一项项具有辨识度的创新举措,无不透射出推动发展的“诸暨速度”。
而在诸暨市政府、浙江大学、浙大控股集团共同打造的浣江实验室,另一种“节奏”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去年11月,浣江实验室与孵化企业共同研制的智能遥感卫星“浣江1号”成功发射,可应用于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农业评估等多个遥感领域。这是诸暨航空航天产业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外人眼里,以传统制造闻名的诸暨,似乎是“一夜间”把自产卫星送上了天。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颗卫星,是时间的礼物。”在浣江实验室,来自浙江大学的金仲和教授团队成员直言不讳,“在这个领域的研发已持续10多年,是诸暨推了我们一把,让成果上了天。”
“市里并没急于要成果,这让我们能够更专注地搞科研。”常驻实验室的博士金台说。
引进龙头企业或成熟技术直接产业化,是实现产业跃升的通常“捷径”。诸暨并未简单选择“拿来主义”,因其深知: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或有代价,未来必有回报。尤其像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产业,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必须沉下心自主研发。
截至目前,浣江实验室共设立微纳星群与信息技术、智能无人系统等9个研究中心,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超5亿元。
落户诸暨经济开发区的浙江老鹰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成功量产激光雷达100G VCSEL芯片,实现该领域产品国产替代。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团队陷入困顿时,开发区送来“及时雨”——通过产业基金为公司注入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最终促成企业实现量产。
“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需要时间,但一旦实现突破,带动作用是爆发式的。”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为此要加快政务服务领域改革,用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方式,帮助企业集中精力创新创造。
快慢之道,一张一弛。诸暨的实践表明,实现创新发展既要时不我待、敢闯敢试,也要保持定力,坚持长期主义,稳扎稳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崛起、未来产业布局的兴盛之势。
诸暨重点培育智能视觉、航空航天、生命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仅智能视觉“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总产值就达200亿元,增速28.3%,成为诸暨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小之间
共同富裕的逐梦路
发展“大战略”,要聚焦到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小场景”上。富民产业与战略性产业布局紧密结合,带来产值,也带来致富机会和就业岗位。
“一座民殷商富、经济发达的产业之城。”这是诸暨引以为豪的对外招商语。
无论是做袜子,还是造飞机,发展“大战略”归根结底要聚焦到让广大经营主体和群众可感可及的“小场景”上。
细数诸暨的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袜业、珍珠、五金的发展壮大,正是源于上世纪70年代,当地群众对经商致富和改善生活的渴望。
时代变迁,诸暨始终在考量:通过产业发展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激发各类中小微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为推进共同富裕添能助力。
近年来得益于直播电商,山下湖镇的珍珠销售焕发“第二春”,销量大幅增长。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在山下湖镇举办了首届国际开蚌节,把游客“请”到珍珠经营户和养殖户的家门口,构建起线上线下结合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通过开蚌节,把开蚌体验和文旅线路、‘浙BA’赛事、地方美食深度融合,打造消费新生态,让更多乡村受惠。”诸暨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如此,山下湖镇着力谋划“珠链璧合”共富片区项目,通过村企联营、强村公司经营,带动山下湖镇珍珠产业的“二次腾飞”。
“大图景”中也有“小确幸”。诸暨注重将富民产业与战略性产业布局紧密结合,不仅带来产值,更创造了致富机会和高质量就业岗位。
位于暨阳街道的浙江果如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茶饮料生产线高速运转。20余款产品从这里下线,通过电商和商超销往全国各地。“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茶农’模式带动周边茶农增收。以前茶农卖鲜叶,一斤只能赚几元钱,现在我们高于市场价收购,茶农收入翻了一番。”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果如食品还建成茶饮料智能化生产线,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其中约80%是当地村民。
由浣江实验室孵化的铭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柔性压力传感器设计研发与生产销售的科创企业。“我们公司研发团队里,有3名博士和5名硕士来自省外,他们看中的不仅是诸暨的产业基础,还有生活环境和人才政策。”该公司负责人王宗荣介绍,许多诸暨籍大学生也选择回乡,在家门口实现自身价值。
从经济体量看,2024年,诸暨地区生产总值达1861.08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9%,即将成为浙江县域经济版图上新的“2000亿成员”。
而切换到民生视角,2024年,诸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7401元、55528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5.4%,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领跑全国县域,城乡差距稳步缩小。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道内涵丰富的必答题。有目标就有动力,诸暨在探寻最优解法的路上向“新”而进、行稳致远。(记者 施力维 翁浩浩 干婧 共享联盟·诸暨 李伯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