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服务企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的深厚土壤,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与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尺。
10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在京发布,青岛首次上榜全国十大“年度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并成为山东省首个上榜城市。近年来,青岛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抓紧抓实,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出台《青岛市打造“在青岛·青易办”政务服务体系 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提智增效实施方案》,持续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扎实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落地国家“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36个,办理时间平均压减80.40%,叫响“在青岛·青易办”政务服务品牌,为青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注入了强劲动能,交出了亮眼答卷。
提速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推进器”,项目审批的速度与效率直接关系到经营主体的投资信心。
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充分发挥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牵头作用,立足先行优势,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全覆盖,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大力推动审批流程再造,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铺设“快车道”。
自2019年以来,全市创新推出60余项改革任务清单,将原先分散在18个部门的120余个事项压减为48个审批事项,构建起完善的建设项目审批改革体系。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由最初的200个工作日压减至6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最快5个工作日即可开工建设,联合验收时限控制在12个工作日以内,工业项目实现联合验收最快3个工作日办结,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
水电气暖网等市政设施作为满足基本生活与生产需求的基础设施,是提升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却也因其涉及部门多、审批流程复杂曾经成为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堵点”问题。
2022年4月起,青岛启动探索实施市政公用报装“一件事”主题服务,将分散在行政审批、公安交警等部门的7个审批事项以及供水、供电等10个服务事项,整合为高效办成水电气暖网等联合报装“一件事”。改革举措实施后,报装工作由改革前需要对接11个部门申报17次,到现在只需在审批部门申报1次,办理时限由之前的37个工作日压缩到现在的7个工作日,不仅有效提高了项目落地的效率,更为企业抢回了宝贵的施工时间,节省了“真金白银”。
对于重大项目来说,市场不等人,时间不等人。为了确保重大项目能够“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统筹整合市、区两级审批资源,组建了一支专业、高效的重大项目“金牌团队”,主动对接、靠前服务,针对每个重点项目的独特性,量身定制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审批清单,梳理出清晰、最优的服务路径,提供“一对一”的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在山姆会员店、浮山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备受瞩目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都能看到“金牌团队”活跃的身影,精准的辅导和高效的协调,为项目顺利开工提供了坚实的审批保障。
审批完成并非服务的终点。青岛扎实做好项目审批的“后半篇”文章,将服务链条从传统的竣工验收环节创新延伸至投产运营阶段。这种全周期的服务模式有力助推项目实现从建设到经营的快速转换和平稳过渡,让企业不仅能够快速落地,更能顺畅起步、高效运营,感受到在青岛投资兴业的便捷与高效。
服务企业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
多年来,青岛始终站在企业角度想问题、办事情,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改革举措,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在企业诞生的“源头”环节,青岛充分发挥商事制度改革的牵头作用,打通涉及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银行开户、印章刻制等的多个关联环节,将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提交多套材料的企业开办流程,整合为“一个环节”,实现0.5个工作日即办结,为新生的经营主体赢得宝贵的“起跑时间”。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关键节点,青岛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精准推出了企业信息变更、企业注销、企业迁移以及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4个“一件事”服务套餐。通过流程整合和数据共享,这些以往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的审批事项得到了根本性的优化,审批时限平均缩减了80%以上。
乘“无证明城市”建设东风,青岛加快构建“一企一照一码”数字身份体系,电子营业执照全年应用次数超过1600万次,广泛应用于政务办理、商务活动等多个场景,实现了“一部手机、一个身份、全网通行”。
为企服务的温度,不仅体现在设施建设的“硬实力”上,更体现在主动担当作为的“软举措”中。
2022年,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服务一处工作人员张大为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23年,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大为工作室正式启用,设在服务企业“最前线”,直面企业发展最紧迫、最突出的诉求,在一线破解营商难题;2024年底,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大为工作室基层工作站已在全市10个区(市)铺开,怀揣着“不怕麻烦,不求回报,不信无解”的心态,将企业的问题解决在“家门口”。
2025年,依托工作室组建的营商企服“金牌团队”,聚焦企业遇到的那些“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跨层级、跨周期”的复杂疑难问题,探索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问题解决的“兜底”服务,做到有呼必应、有难必解。
提升办事体验
作为全市最大的政务服务窗口单位,青岛市民中心身处营商环境建设最前线,服务经营主体发展最直接,感受群众办事体验最真切。走进市民中心,由总服务台、市民会客厅、帮办代办专区组成的功能集成、响应迅速的“第一排面”服务矩阵成为企业群众办事的“第一站”。
设在大厅醒目位置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专区,工作人员和办事群众超越了“面对面”的传统交流模式,而是并肩而坐,遇有疑难问题,双方现场交流,即刻解答。“工作人员直接坐到我旁边来,我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感觉特别亲切,这种肩并肩的办事体验,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企业办事人员刘女士说。
考虑到群众多样化的办事需求,特别是上班族、学生等群体工作日不便办理的实际情况,市民中心主动延伸服务时间,自2024年以来,已密集开展了涉及出入境、不动产、公积金等热门领域的周末专场服务80余场,有效解决了群众“工作时间没空办、休息时间没处办”的困扰。
对于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服务更显温情。通过提前预约,一支支流动的服务小队将窗口“搬”到了居民家中,累计提供上门服务600余次,将便利与关怀直接送到群众身边。此外,超过7万次的延时服务、错峰服务,更是以工作人员的“多跑一步”“多等一会儿”,换来了群众办事的“少跑一程”“更顺一心”。
多年来,青岛坚持从群众身边的“关键事”入手,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办事体验。为了破解群众“盲目跑”“多头问”难题,青岛建立高效联动的“1+N”帮办机制,配备一支服务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的“百事通”帮办团队,通过“手把手”“肩并肩”的贴心服务,陪伴群众完成从取号、填表到提交材料的全过程,让复杂的流程变得简单直观。
除此之外,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不断丰富企业群众办事场景,线下设置6个“一件事”专区,为36个“一件事”提供线下办事服务;线上加快“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改革,打造7×24小时“青易问·云客服”,实现群众办事咨询“一线应答”。探索DeepSeek大模型应用,推出“边聊边办”AI场景,实现表单智能预填、材料智能预审。
时下,从“进一门”到“最多跑一次”,从“不见面”到“一网通办”的改革成效已经持续显现,汇聚成青岛政务服务温暖的底色。未来,青岛以全面提升为企业群众服务水平为切入点,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定会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记者 蔺君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