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新智元)
新智元报道
编辑:倾倾
【新智元导读】 AI泡沫的警钟被连环敲响:Hugging Face说泡沫的是LLM,不是AI;谷歌警告,泡沫若破,无人幸免;资本已开始撤退。神话的光环正在褪色,技术的真相正在浮出。AI的故事,也许从泡沫碎裂那一刻,才真正开始。
过去一周,「AI泡沫论」突然密集爆发。
Hugging Face的Clem说我们陷入的是「LLM泡沫」,不是AI;谷歌的皮查伊警告,若泡沫破裂,谁都逃不掉。
投资圈更早嗅到风向,英伟达被高位减持,Burry已在做空。
但真正的问题不是泡沫会不会破,而是它会「死」在了哪一层。
Clem的回答是:死去的不是智能,而是幻想。
明年LLM的神话可能终结,而AI的故事,才刚刚重新开始。
Hugging Face CEO的清醒时刻
在外界对AI的狂热追捧中,Hugging Face的CEO Clem Delangue格外冷静。
他在Axios的活动上直截了当地说——
我们不在AI泡沫里,而是在LLM泡沫里。
过去一年,全球AI私募股权投资超过450亿美元,其中超七成流入大模型赛道。
在他看来,整个行业陷入了一种集体幻觉。似乎只要算力够强、数据够多,一个模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可现实完全不是这样。他半开玩笑地说:
银行客服不需要告诉你人生意义。
训练最前沿的LLM成本正在以每年约2.4倍的速度增长。但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小巧、便宜、能在自己系统上运行的模型。
Clem预测,这场LLM泡沫最快明年就会破碎。但那并不意味着AI寒冬的到来,而是一次「重启」——
AI将回到更扎实的方向,比如生物、化学、图像、语音。
正如他在TechCrunch接受采访时所说:
LLM只是AI的一个分支,破的不是智能,而是幻想。
当别的公司疯狂烧钱、追赶风口时,Hugging Face依然留着近两亿美元现金,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走。
在Clem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理性:泡沫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热度当成价值。
连谷歌也逃不掉
AI泡沫将冲击所有公司
如果Clem的清醒是技术端的反思,那谷歌CEO皮查伊的警告,就更像是产业端的现实。
他在 BBC 的采访中承认,现在的AI投资热潮虽然非同寻常,但市场里已经出现了「非理性成分」。
当被问到如果泡沫破裂,谷歌能否幸免时,他坦言:
没有一家公司能完全免疫,包括我们自己。
这句话像一枚钉子,戳穿了「巨头无所不能」的幻觉。
Alphabet今年股价飙升46%,估值高达3.5万亿美元,投资人押注它能稳压OpenAI,可这场赌局更像在悬崖边冲刺。
根据彭博社报道,AI与大厂的资本支出正极速增长,估值和投资规模远超早期互联网泡沫时期。
皮查伊也承认,这一轮AI狂潮像极了当年的互联网泡沫,当年无数公司在乐观里坍塌,只留下基础设施和几家巨头。
更现实的压力在能源。他透露,AI的算力需求巨大到可怕。
Google的碳排放自2019年起已上涨约51%,但数据中心的扩张使得原本的「净零排放」目标不得不延后。
这意味着,即使是最有钱的公司,也在被能耗、算力和市场预期三重挤压。
皮查伊的语气并不悲观,反而带着一种罕见的诚实:
这是个值得兴奋的时代,也可能是个被高估的时代。
从英伟达到OpenAI
「神话」出现裂缝
当科技公司还在争论是不是泡沫时,资本已经先动手了。
在过去几周里,英伟达的股价首次出现明显回调,几位知名投资人几乎同步撤离。
据路透社报道,Peter Thiel的对冲基金Thiel Macro在2025年第三季度披露中,已全部卖出其NVIDIA的537742股持仓,市值约1亿美元。
紧接着,另一位因精准预测金融危机而闻名的投资人Michael Burry也公开押注NVIDIA与Palantir的股价将下跌。
两位在华尔街以嗅觉灵敏著称的大佬几乎同时撤出,这被视作AI泡沫风险升温的信号。
在过去半年里,AI龙头的估值像被风吹起来的幕布——Alphabet 冲到3.5万亿,OpenAI被传估值5000亿美元,英伟达更一度突破5万亿,成为历史上首个达到这一数字的公司。
但现在,这些数字正成为压力的来源。投资人开始质疑:这些增长,是技术红利,还是集体幻觉?
市场的反应说明了一切。当聪明的投资人开始撤钱,说明故事已经讲到头。
AI行业的价值不会因为资本退潮而消失,但它会被迫回到现实——从永远上涨的幻想,走向慢而稳的积累。
正如皮查伊说的那样:
互联网当年也经历过过热与坍塌,但没人怀疑它的深远影响。
AI或许也会经历同样的曲线。但泡沫终会散去,留下的才是真正能落地的力量。
泡沫碎裂,AI才真正开始
从Clem的清醒,到皮查伊的警告,再到资本的撤退,这场风暴似乎要把整个AI行业吞没。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点,会发现另一种节奏:每一轮技术革命,都必须经过泡沫的清洗。
就像当初的互联网。二十年前,创业者拿着融资想一飞冲天;可泡沫退去之后,真正留下的是Google、亚马逊和云计算的地基。
今天的AI,在走同一条路。语言模型的神话正在坍塌,真正的技术力量却在悄悄下沉:在医疗、能源、教育、科研这些没人在意的角落。
值得注意的是,McKinsey & Company 2025年《The State of AI》报告指出78%的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使用AI,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表示已进入规模部署阶段。
全球企业在不同业务职能中采用AI的比例显著上升,但真正实现多场景落地的仍属少数。
与此同时,全球数据中心与AI基础设施投资也在加速扩张。
四大科技公司在未来两年预计投入超过7500亿美元用于AI相关资本支出。
但投入并不等于回报,当投入过热、预期过高的时候,泡沫的破裂便开始了倒计时。
泡沫能让人浮起来,破碎后也会让人掉下去。落地时很疼,但能让行业重新看清自己。
那些靠讲故事、烧算力换估值的模式,会在这波退潮中被冲散;留下来的,才是那些能耐心验证、能自我造血的技术。
比起预测泡沫会在哪一天破碎,也许更该问的是:泡沫破掉之后,会留下什么?
AI的未来,从来都不在神话里,而是落位于现实。
参考资料:
https://techcrunch.com/2025/11/18/hugging-face-ceo-says-were-in-an-llm-bubble-not-an-ai-bubble/
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climate-energy/no-firm-is-immune-if-ai-bubble-bursts-google-ceo-tells-bbc-2025-11-18/
https://mashable.com/article/google-boss-sounds-alarm-over-ai-bubble
秒追ASI
⭐点赞、转发、在看一键三连⭐
点亮星标,锁定新智元极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