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大湖治理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省巢湖管理局湖泊生态环境研究院总工程师高芮看来,巢湖最大的问题在于水体富营养化,要通过源头治理,控制总磷浓度,从而实现水质提升。
水体富营养化,就是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有害藻类水华不仅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与动态的河流相比,湖泊是相对静态的,巢湖是个典型的浅水静态湖泊,平均两三米的水深,加上换水周期较长,周边人口活动密集,自净能力相对不足。高芮表示,相较于国内其他湖泊,巢湖的水生植物的覆盖率低,直接影响了巢湖的生态系统。
目前巢湖水质稳定在Ⅳ类水,污染物浓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总磷浓度从2018年的0.102mg/L降至2024年的0.064mg/L,降幅达37.3%。部分时节,巢湖水质一度达到Ⅲ类水。“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现象。证明我们现在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高芮说。
对于富营养化如何解决、藻类水华如何减少发生频次等问题,高芮表示,目前国家监测的20多项指标里,巢湖的总磷浓度虽达到国家考核标准,但仍然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芮表示:“为进一步提升巢湖水环境质量,未来五年的工作主要针对总磷浓度降低,通过内外源协同治理,进一步削减流域总磷总量。”
首先是内源治理上,内源是湖体本身的问题。污染物流入巢湖后,湖底淤泥中的氮磷等物质不断沉积,淤泥总量不断增加,蓝藻水华时发,影响水质和生物生活。未来将针对污染物富集的重点部位,科学有序推进清淤工程,将底泥、藻泥、污泥资源化利用,健全蓝藻水华预警、应急打捞机制,并科学有序增加湖域水生植物。
在外源管控上,要把源头削减放在首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点、线、面协同发力,削减入湖污染物总量。
点上践行“精准治污”要求,未来要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特别是环湖地区,增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禁止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巢湖;线上坚持“系统治理”思维,抓好重点河流治理保护,对南淝河等城区河流加快河流水质提升,对杭埠河等清水河流进行保护治理,今年1月至10月,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均值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面上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生产产生的尾水也是巢湖污染的重要来源。“目前我们提出三个减排,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通过工程措施优化入湖泵站前池水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措施,逐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希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的美丽巢湖画卷。”高芮说。
■ 本报记者 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