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秀 街坊秀

当前位置: 首页 » 街坊资讯 »

实验京剧《狂人日记》:“双魂”共振,破壁而生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果戈理与鲁迅两位文豪在古今碰撞、中西融汇的舞台上握手,他们笔下的两位“狂人”,在赋予传统京剧艺术当代批判精神的戏剧中相遇,由梧桐编剧,梧桐、滕丰铭导演,徐孟珂、吕妍、田野、滕丰铭等主演的实验京剧《狂人日记》,以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验创新的态度亮相2025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的舞台。该剧不是简单的文学改编,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扎根两位文学巨匠文本内核的同时,又以大胆艺术革新打破传统京剧边界,从而获得一种直击当下的艺术力量,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身份困境与精神危机问题。

实验京剧《狂人日记》剧照

该剧最精妙的突破与创新,在于对“双狂人”叙事结构的构建。“九等文官”这一身份标签成为全剧的核心意象,他既是果戈理笔下俄国官僚体制下的等级符号,又是鲁迅笔下吃人的封建礼教对人的异化。剧本将这一意象提升为普世性的象征——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无不在某种无形的等级秩序中挣扎。而狂人对这一身份的拒绝与迷恋,也恰恰揭示了当代人的困境:我们既渴望通过标签获得社会认同,又痛恨被标签化。当狂人高喊“我只是一个九等文官”时,他的痛苦不仅来自他的地位,更来自对这种地位的清醒认知。这种双线交织,让“狂人”不再是单一的文学符号,而成为跨越时空与国界的现代性困境的代言人,让当代观众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实验京剧《狂人日记》剧照

剧中母亲形象的出现,为这部带有批判精神的作品注入一丝温暖。中国母亲与俄国狂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超越了文化与时代的界限,呈现出人类对亲情与理解的普遍渴望。当母亲唱出“盼只盼母子们平平安安地过,盼只盼你我他堂堂正正地活”时,这不仅是一个母亲的祈祷,更是对人类尊严的终极呼唤。

京剧程式的创新运用无疑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该剧在保留唱念做打、生旦净丑等京剧元素基础上,大胆融入话剧、舞蹈、默剧、电子乐等多种跨界舞台语汇,以“实验性”重构京剧的审美范式。《命运交响曲》的变奏与西皮流水、南梆子的唱腔碰撞,大提琴的深沉与小提琴的凄厉交织,再融入吉他伴奏的戏歌民谣,多元共生的听觉体验,创造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审美体验,恰如狂人身处熟悉环境却感到彻骨疏离的心境。当剧中的“中国歌手”弹唱“你背着记忆走了,你走的时候停了”,通俗旋律与京剧韵白的结合,也让人物的孤独与迷茫直抵人心。

表演上,俊扮丑生的俄国狂人将程式化的台步、身段与现代职场人的肢体语言相融,以京剧的写意完成对官僚主义的辛辣讽刺;而中国狂人“扯铁链化笔”的意象,更是将传统程式转化为思想抗争的视觉符号。舞美、灯光、服装设计,也都让《狂人日记》的舞台呈现出鲜明的当代化特色。

实验京剧《狂人日记》剧照

实验京剧《狂人日记》的意义,在于它既强调守住京剧的“魂”——程式美学、韵白唱腔中的文化基因,又致力于以多元的艺术表达、当下的精神关切为作品装上现代的“翼”,力求让传统戏曲成为能够承载深刻思想、回应时代命题的鲜活载体。舞台上,当鲁迅关照着投入中国母亲怀抱的中国狂人,当果戈理凝视着在斜梯上继续攀爬的俄国狂人,观众也在艺术创新中看到传统焕新的无限可能——唯有破壁而生,才能让经典拥有穿越时空的永恒生命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街坊秀 » 实验京剧《狂人日记》:“双魂”共振,破壁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