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指出:“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一重要论断,精准揭示了汉学的文化根源与世界属性,为新时代汉学发展与文明互鉴指明了方向。汉学根植于全球学术沃土,历经千年积淀与跨文化传播,早已跨越地理疆界与学科壁垒,成为世界理解中华文明、开展深度对话的重要桥梁,更演化为连接中外文明的精神纽带,为人类应对时代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作为海外研究中华文明及其相关领域的博大学问,汉学贯通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两大历史维度,既涵盖文史哲等传统学术领域,又兼具政治、经济、外交等宏阔的当代视野。它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经由汉学家这一独特群体在世界范围内的精神延伸,更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从“丝绸之路”的文明交融到当代学术的思想碰撞,从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启迪到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实践对话,汉学持续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丰富人类文明图谱、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着独特的精神力量。
文明对话的千年积淀与双向互鉴
汉学源自中国,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基因。汉学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一部以中华文明为载体的中外文明双向交流、互学互鉴的历史,其演进轨迹清晰展现了不同文明从相遇、认知到深度融合的过程。
汉学的雏形可追溯至古代“丝绸之路”。彼时,往来于欧亚大陆的使节、商旅、僧侣,既是商品贸易的推动者,也是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他们通过口头记述与文字记录,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儒家思想、四大发明等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传播至西方,同时把异域文化、宗教与物产引入中国,开启了外部世界认知中国的序幕。这一时期的汉学认知虽显朴素零散,多停留于器物与习俗层面,却搭建起中外文明沟通的最初桥梁,为后续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16世纪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开启了汉学研究的系统化阶段。他们秉持“合儒易佛”的理念,不仅刻苦学习汉语、钻研儒家经典,更将《论语》《孟子》等典籍首次系统译为西方语言,向欧洲完整介绍中国的哲学思想、社会制度与风俗习惯。利玛窦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成为欧洲社会认识中国的重要文献,引发了伏尔泰、莱布尼茨等启蒙思想家的广泛关注。他们从儒家“仁政”“和谐”“理性”等理念中汲取智慧,融入自身思想体系,为欧洲反封建、反神权的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资源。这一时期的汉学研究,实现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深度对话,推动了“东学西传”的第一次高潮,也使汉学从零散认知走向系统阐释。
19世纪,汉学逐步走向职业化与学院化。西方各国相继在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知名学府设立汉学专业或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专业研究者,研究方法从传统文献考据向实证化、精细化转变。随着中西交流日益频繁,汉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从语言文字、古典文献延伸至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社会制度等多个领域。此阶段,汉学不再是传教士的“副业”,而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为后续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学科基础。
20世纪以来,汉学研究进入多元化、全球化发展阶段。一方面,研究视角更加丰富,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跨学科方法被广泛应用,关注现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国际关系等议题;另一方面,汉学研究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从欧美发达国家延伸至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非洲、拉美等“全球南方”国家的汉学研究迅速兴起,阿根廷、肯尼亚等国的学术机构纷纷开展中国思想研究,形成了全球范围内通过汉学开展文明对话的新格局。
汉学属于世界,其跨文化特质使之成为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汉学的发展始终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各国汉学家在解读中国文本、阐释中国现象时,必然融入自身的文化背景、学术传统与时代关切,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多样化诠释。这种“他者视角”不仅为中华文明提供了反观自身的镜鉴,也丰富了人类对文明多样性的认知。同时,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汉学对话,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向世界阐释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推动汉学成为中外学者共同耕耘的学术园地。
在这一双向互动中,汉学的思想内核不断丰富发展。作为汉学的知识母体,中华文明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对当代全球生态治理具有深刻借鉴意义;“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天下观传递了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交往理念,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思想养分;“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与包容精神,彰显了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理想与精神境界。
在全球汉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千年积淀的汉学思想已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重要思想来源。汉学已从早期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他者”研究,转变为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的全球性事业,形成了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学术生态。
为全球治理贡献东方智慧与实践方案
汉学作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国际性学术领域,其当代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文献考据与文化阐释,核心在于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中提炼东方治理智慧,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独特方案。理雅各、何莫邪、阿齐兹、文树德等汉学家通过翻译、研究与阐释,使《论语》《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典承载的思想内核走向世界,让汉学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精神滋养。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文明冲突、贫富差距、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传统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考验。汉学的当代使命,在于激活传统智慧的现代生命力。“和而不同”强调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摒弃“文明优越论”与“文明冲突论”,以平等对话替代对抗,为化解文明隔阂、营造和谐国际氛围提供哲学根基,与联合国“文明对话”倡议高度契合。“天下大同”“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共同富裕”“普惠共赢”的全球治理目标深度契合,其倡导的“义利兼顾”“协和万邦”理念,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全球发展倡议注入伦理支撑,推动全球治理从“霸权主导”向“共同治理”转型。此外,“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倡导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敬畏自然、协同发展”的指引;中医“整体观念”与传统治理“德法并重”思想,也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宝贵借鉴。
汉学的当代价值,更在跨区域实践中得以充分彰显。在非洲大陆,汉学研究与中非合作深度融合,开辟了区域治理新路径。南非、肯尼亚等国学者深耕中国“民生为本”的治理智慧,将中国减贫经验与本土实际结合,转化为破解贫困难题的思想资源与实践方案;中非合作开展的中医药推广项目,正是中医哲学“整体健康观”的实践落地,通过传统医药技术培训、医疗设施援建等方式,有效提升了非洲国家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成为汉学智慧赋能区域发展的生动例证。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世界汉学中心等机构与沿线国家共建学术平台,分享中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有效推动了东方治理智慧与当地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实现了文明互鉴与务实合作的双赢。
从国际规则构建到区域治理实践,从公共卫生合作到减贫事业推进,汉学正以其所蕴含的独特东方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方案。汉学蕴含的哲学思维,为破解困局提供了全新思路。这既是世界汉学家的时代担当,更是汉学在当代国际语境中的核心价值所在。汉学必将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共筑人类精神家园的文明基石
“汉学热”的全球兴起,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与世界影响力。目前,8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超2亿人。从南非少年为看懂《哪吒之魔童降世》苦学中文到西班牙博主用天津话推广中国美食;从多国青年汉学家赴“朱子故里”福建武夷山研学到“中文+直播”“中文+电商”成为东南亚职业培训热点,汉学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各国民众生活,从学术殿堂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世界汉学家大会、世界中国学大会、世界中文大会的相继举办,51国61名青年汉学家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深耕汉学的决心,更印证了国际社会对汉学研究的殷切期待,彰显其作为文明纽带的深厚价值。
汉学作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精神桥梁,为共筑人类精神家园提供了坚实的文明根基。汉学研究让世界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儒家“仁爱”“诚信”、道家“道法自然”、墨家“兼爱非攻”等理念,传递着中国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共同价值基础。同时,汉学的跨文化传播实现了文明的双向滋养——海外学者以本土视角解读中国文化,其研究成果为中国学术创新提供了全新维度;中国学者借助汉学平台汲取世界智慧,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种“双向互鉴”打破了文明隔阂,拉近了各国人民的心理距离,为人类精神家园凝聚了情感共鸣与精神合力。
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等机构通过搭建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海外汉学分中心,举办区域性汉学家大会,开展重勘汉学经典、汉学家口述史等合作研究项目,让汉学成为各国学者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有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
汉学跨越地域、民族与时代,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既是中国的历史遗产,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学术层面,涵盖文史哲艺的汉学为人类知识体系提供了独特的东方视角,丰富了全球学术的多元性;在文化层面,汉学见证了文明互鉴的漫长历程,守护了文化多样性生态,为人类文明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在现实层面,其蕴含的智慧为破解全球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共筑人类精神家园,需要中外学者携手深耕汉学发展。习近平主席勉励青年汉学家“继续与汉学结伴、和中国同行”,汉学家们既要扎根中国传统,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髓,准确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又要立足中国当代,紧密结合全球发展现实,解读中国道路的文化逻辑与时代价值。汉学的发展,既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世界文明拥抱中国的过程。
展望未来,包括全体汉学家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汉学从业者,当以使命为舟、以交流为桨,依托世界汉学中心等国际化平台,深化国际学术合作,创新跨文化传播形式,让汉学这一全人类共同财富,在文明互鉴的浪潮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文明力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汉学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必将在促进文明互鉴、破解全球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文明华章。
(作者:徐宝峰,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徐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