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11月22日讯(通讯员 吴奕 记者 姜天圣)“融通中外科技,赋能农机发展——政校企同心深耕希望田野。”2025年11月19日,江苏大学与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党建共建暨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在苏州久富农机隆重举行。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省第十八批科技镇长团苏州市第三代半导体与人工智能产业团、吴江区农业农村局、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苏州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主要领导齐聚一堂,以党建为纽带,以产学研为抓手,共商合作大计,共绘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新蓝图。
现场
政校企齐聚,同心共绘合作蓝图
活动在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外国语学院、农业工程学院的主要领导,与久富农机高层及吴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
活动在久富农机董事长徐正华的致辞中拉开序幕。他指出,久富农机作为农业机械领域的领军企业,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聚焦稻麦种植全程机械化需求,通过技术升级与人才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他还特别提到,久富农机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在国际市场取得显著成就。
吴江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吴江科技镇长团团长刘超在致辞中指出,吴江凭借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始终将政校企协同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他表示,此次江苏大学与久富农机的合作是政校企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希望各方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沟通协作,为吴江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廖志凌介绍了农业工程学院在农业机械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期待与久富农机在科研项目合作、学生实践实习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他表示,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把“农业强国行”体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输送,助力久富农机产品迭代升级,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标杆。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张明平表示,此次多方牵手,共同搭建党建共建平台,不仅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行动,更是政校企三方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开端。他期待,通过党建引领下的“跨界融合”,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新格局;通过服务国家战略的“同题共答”,树立“聚焦主题、精准发力”的新追求;通过赋能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开辟“赋能产业、育见未来”的新路径。
现场
发挥优势,语言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活动现场,外国语学院院长李崇月与久富农机董事长徐正华共同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服务工作站”揭牌。
该工作站的成立,是外国语学院深化政校企合作、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旨在通过语言服务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国际传播与合作,助力久富农机拓展海外市场,实现“走出去”战略。学院将充分发挥语言服务优势,为久富农机提供全方位的语言支持,包括技术资料翻译、海外市场调研、跨文化培训等,助力企业精准对接国际市场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
徐正华表示,此次专项活动将推动公司与江苏大学进入更务实、更深入的合作阶段,不仅是政校企合作的深化,更是党建引领下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实践。党建共建是凝聚合力、激发活力的重要手段,产学研合作则是推动技术落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现场
党建引领,构建多方协同新格局
此次合作不限于语言服务层面,更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活动期间,外国语学院、农业工程学院与久富农机签署了党建共建协议,三方将通过理论共学、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共培、科研共促等形式,整合三方优势,推动农机产品出海及产业国际化进程,共同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此外,农业工程学院也与久富农机在农业机械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通过江苏省产业教授受聘、江苏大学农业“强国行”专项行动久富农机工作站及稻麦周年单产提升久富农机示范基地授牌等举措,进一步夯实了合作基础,为三方未来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人才的有效培养。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局长潘宏亮表示,此次江苏大学与久富农机的产学研合作,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为吴江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
现场
实地考察,凝聚服务乡村振兴新共识
在徐正华董事长及久富农机管理团队的陪同下,一行人实地参观了苏州久富农业机械工厂及核心生产线。通过近距离察看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组装流程,详细了解了企业在农机自动化控制、作业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此次参观进一步深化了合作共识,为后续产学研项目落地奠定了更直观的实践基础。
张明平表示,党建是凝聚各方力量的“红色引擎”,是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根本保证。未来,三方将围绕“融通中外科技,赋能农机发展”这一主题,将外语的语言优势、农工的科研实力、企业的市场活力与政府的产业导向深度融合,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共同为中国农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征程贡献智慧。